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思想库及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7 14:33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政策决策科学化的日益重视,我国教育思想库以其能够弥补教育政策决策者的信息资源、专业资源和时间资源等不足的优势,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半官方思想库和民间思想库共存的良好局面。当前,这些机构正在通过自上而下的委托型和自下而上的渗透型两种方式介入教育政策过程,通过接受课题/项目委托、参加政策咨询会、积极上书进言、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政策。但是,同发达国家的思想库相比,我国教育思想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教育思想库需要从拓宽教育政策研究人员的培养渠道、加强教育思想库之间的资源整合、扩大经费投入渠道、完善咨询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Abstract]:With the country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decis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our country's educational think tank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making up for the shortag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ofessional resources and time resourc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decision makers. There has been a good coexistence of semi-official think tanks and folk think tanks. At present, these institutions are intervening in the educational policy process through top-down entrustment and bottom-up infiltration, by accepting project / project mandates, participating in policy advisory meetings, and actively writing to the public.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other ways affect our education policy.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China's educational think tanks. Our country's educational think tank needs to improve and improve from the aspects of widening the training channel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er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mong educational think tanks, expanding the channels of funds input, and perfecting the consultation system, etc.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政策实施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880005)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从管理走向治理:转型期我国教育公共治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880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晓民,蔡晨风;美国研究机构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潘昆峰;许申;陈彦;康乐;兰雅慧;;央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原则和方案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3 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桐;;城乡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2 刘精明;;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3 丁延庆;;中国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支出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4 付尧;;我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研究——以调整价格的人员经费支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董明;;高校科研机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赵聚军;;“重权力归属、轻权力运作”传统的形成及其对当代中国政府发展的影响[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李三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8期

8 李其瑞;价值分析方法的法学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9 唐素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以新晃县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孝鸣;黄卫平;;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丁延庆;;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性分析的方法及应用评介——兼及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统计迷雾”[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远伟;;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的省际数据分析——兼论“教育中部塌陷”现象[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付尧;;我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研究——以调整价格的人员支出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候玉娜;;县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研究——基于广西省十三区县初中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勇;钟晓军;李剑富;;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林涛;基于校级数据的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磊;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习凡;重点中学精英式再生产机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10 石清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控制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翠翠;江苏省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邹文光;我国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曲乐;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栋梁;科技与政治:互动性关系探析[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5 郭晓明;云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谢美清;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需求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英;江苏省义务教育投资差异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亢;甘蔗糖业创新平台的合理构造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刘罗春;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改革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2 蒋鸣和;市场经济与教育财政改革[J];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3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杰;WTO与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02期

2 施静军;浅谈WTO后我国教育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4期

3 ;我国教育三大问题[J];教育导刊;1998年12期

4 王治浩;加入WTO与我国教育发展[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5 苏晓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法[J];青海教育;1995年09期

6 高林远;;入世后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J];教育科学论坛;2002年01期

7 ;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制度原因[J];石油教育;2003年01期

8 普光强;;“三生教育”应突出“五重”[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8年11期

9 陈至立;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党建研究;1998年12期

10 黄景钧;发展我国教育的路和桥[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利庆;;我国教育消费趋势分析[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丁润生;;略谈教育系统的太极模型——从杨治平先生“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说起[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A];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胡泽勇;;五六十年代刘少奇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力;;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及其趋势[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文长;;加入WTO与我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应对入世的基本行动策略[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7 刘薇;杨凤祥;;从提升教育服务竞争力谈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治理[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谟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孟世敏;;E-DNA——建构我国教育信息网的设想[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红雨;我国教育“十五”蓝图绘就[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德敏;关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的建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我国教育信息 化建设的思考[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加入WT O 后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尹鸿祝 吕诺;我国教育经费增幅加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邱华民 吴满宇;教育部公布2003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N];经济参考报;2004年

7 ;播种希望[N];计算机世界;2003年

8 郭良靖 姜普敢;关于我国教育公平几个焦点问题的思考[N];发展导报;2003年

9 吴慧;农村教育的发展始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孔庆萍;我国教育应勇敢迎接入世挑战[N];西藏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梁国超;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雷军;教育优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刘广彬;教育与居民健康:我国教育的健康收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8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9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洁颖;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现状和改革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2 李新志;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孙妍;试论我国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张军;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王晓梅;对当代教育思想的比较与我国教育发展的构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6 王映莲;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的经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童汇慧;关于我国教育财政资金优化配置的思考[D];浙江大学;2002年

9 谢美华;浅评定量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健;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7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87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