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及其在工读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应用
[Abstract]:Work-and-study school is a spe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which mainly changes students' thought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primary task of Gongyou school.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ral cognition have not been as effective as expected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work-study schools. Therefor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are into the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work-stud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solicitude holds that caring for others and being cared for by others are the basic needs of human beings. "Care" is the fundamental to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havior problems of students in work-study schools, and at the same time, "care" is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work-study schools. The application of solicitude theory in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setting of moral education goal, the organ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appli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tudent and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 Truly carry out "concern" to all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新晖中学;
【分类号】:G765;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2年06期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试行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年08期
3 段茹宏;;我国工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福侠;问题学生污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郝均倩;冯维;;全纳教育背景下对我国工读教育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唐建忠;姜凤华;;“污名化”标签——留守儿童不能承受之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唐娇华;;工读学生反抗行为与学校应对探析——以某工读学校女生班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张晓蕊;何青;刘丹;王小娟;;实习教师与老教师对问题学生认知的差异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21期
5 王丹;初玉霞;;犯罪青少年心理状态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超然;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晓刚;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评估及其预测因素[D];西南大学;2013年
3 刘嘉秋;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良;美国学者的差生问题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2 张中学;宋娟;;偏见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3 高妙根,朱秋泉;在改革中发展工读教育——多层次办学模式的实验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年04期
4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J];江淮论坛;2007年05期
6 王江洋;;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7 凡勇昆;王帅;;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8年03期
8 杨俊芬,黄骏;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学生[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09期
9 冯生尧,谢瑶妮;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06期
10 白春玉,张迪,张永梅,李宏革,李弘,王泰,宋秀娟,李俭,王江萍;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199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红梅;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学生”发展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新学;工读学校学生执行功能及其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成名;;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J];中国德育;2009年03期
2 邬仁才岑;马甜甜;;《成长的历程》德育活动课方案[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1期
3 燕全欣;;如何上好德育活动课[J];中国德育;2011年11期
4 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7期
5 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齐立娜;;充分利用农村条件 有效开展德育活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05期
7 ;德育主题活动手册[J];上海教育;2008年Z2期
8 ;杨启华:追寻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J];小学德育;2009年19期
9 李义箫;;西藏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7期
10 薛元荣;;德育活动该治一治了[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启华;;追寻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以游戏精神改进当前学校德育活动[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2 陈桂玺;;谈班级德育活动的几点经验[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傅学华;;“让学生写信”的特殊演讲会——德育活动中的暗示效应[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朝庄;落实五项原则 推进德育活动科学化常规化[N];鹤壁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益众 通讯员 陈志敏 郭路路;德育活动应精细化[N];中国教育报;2014年
3 詹万生(中央教育科研所德育中心主任、研究员);应建立德育活动课[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赵准胜 刘文_g 通讯员 黄泽峰;德育活动何以感动一座城[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刘雪霞 董曼丽;在德育活动中体现核心价值[N];新疆日报(汉);2014年
6 ;六大德育活动解读[N];宝鸡日报;2014年
7 王继平;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职业理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陈必武;打造德育活动全新载体[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记者 周冬火 何剑;“三看三比”搅热南昌教育[N];南昌日报;2012年
10 组稿 吴鹏;在调整中推进 在创新中发展[N];徐州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晓;关于大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国宏;初中德育活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洁娟;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曾本友;农村初中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顾阳;构建新时代的德育活动课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媛;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樊荣;构建适应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活动课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曾素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凤东;初中班级德育活动问题成因及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70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7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