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阶层文化与教育的文化再生产——西方学者论阶层文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Abstract]:In many Western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apital of various strata on educational equity, 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culture of free luxury and tast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strata of society will always be built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society. And eventually become the dominant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in the school. Therefor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lass culture and school culture carried b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them, the teachers tend to the free luxury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school and the cultural habi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lass students, excluding the labor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habits of the bottom students. Such a class in teacher culture tends to lead to a high probability of academic success for students from the upper middle class 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a low probability of academic success for the students from the lower class, who pass the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diversion and employment channels can lead to social reproduction. This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hat the schoo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the stratum reproduction function. To break this phenomenon,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all kinds of cultures equally, set up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comprehensive academic abilities, and teachers should go towards cultural awakening and become transformed intellectual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成因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CKS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云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问题与话语——一种课程与教学文化现象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孟传慧;田奇恒;;被征地农民的群体分化与社区融合——以重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春光;;人力资本的获得与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一种立足于制度视角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李东松;胡建国;赵卫华;李晓婷;;科技进步与北京社会阶层结构变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邢舫;;论文化资本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6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7 钱民辉;;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8 王雪峰;肖锋;高力翔;;当代中国阶层分化体育观众培养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姜华;;出版市场化与文化复兴[J];编辑学刊;2011年05期
10 栾轶玫;;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J];今传媒;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苏海潮;;图书馆合作竞争的分歧与统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苏海潮;;图书馆的社会资本随笔[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叶世明;;闽台区域文化资本的形成与运作[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王寅;关华;;南京主城商圈的空间差异分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文丹;;北京路商圈与上下九路商圈发展演变与对策[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胡秀丽;;浅谈布迪厄实践社会学视角下的城管与摊贩的博弈[A];软科学论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皓;高校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银桥;新市民就业中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林琳仙;当前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东靖;保罗·弗莱雷的教师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姜健;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瑾;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中的新型文化媒介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晓明,许国彬;从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化看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2 张志红;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矛盾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3期
3 廖志刚;高乃云;任中平;;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阶层关系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吴文苑;;新的社会阶层与先进生产力内在关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钱艳霞;;整合社会各阶层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理论观察;2007年03期
6 张卫;岳少华;;多元视角下的社会阶层和谐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海学刊;2008年06期
7 马用浩;;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的深层意蕴及对策思路[J];学习与实践;2008年08期
8 游丽艳;;推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发展——以福建阶层关系建设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郭松江;;论和谐视野下的阶层融合与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张翼;;当代中国阶层形成的家庭背景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传伟;;适应阶层变化 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维护社会和谐能力[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进田;;阶层和谐与社会正义[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3 周多刚;;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阶层矛盾的思想探析[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凤华;新时期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N];科技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陆学艺;让阶层关系更加和谐[N];北京日报;2008年
3 陆学艺;让阶层关系更加和谐[N];鞍山日报 ;2008年
4 记者 彭莉;市工商联系统:促进各阶层关系和谐[N];闽西日报;2010年
5 樊平;关注农村阶层关系的新变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郭伟;对新的社会阶层问题的探讨[N];新乡日报;2007年
7 本报赴京记者 孙博;拓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渠道[N];各界导报;2008年
8 钟德彪邋陈俊雄;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发展力量[N];闽西日报;2008年
9 特约嘉宾 李春玲 青连斌 陈光金 本期《话题·焦点论坛》主持人 李庆英;社会阶层划分一个议论纷纷的话题[N];北京日报;2002年
10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 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高勇;协调阶层关系,是社会政策的调整重心[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军;阶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D];复旦大学;2008年
2 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姚俭建;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5 吴德帅;阶层和谐视阈下的社会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雪;偏移与归属:中产阶层主观阶层认同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曹维斯;上海中产阶层的媒介素养与阶层身份自我认同[D];复旦大学;2008年
3 戴德超;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峰;阶层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产阶层培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好军;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层的认识及政策演变[D];吉林大学;2005年
7 钟淑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变化对政治影响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富群;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何蕊蕊;中国转型期群际交换的不平衡对阶层关系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静;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社会阶层意识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7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3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