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双导师制与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9-03-18 15:39
【摘要】:初任教师处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完善和创新现有的师徒带教形式,开辟并推进校外指导教师渠道,构建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导师制,能够为初任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成长支持。双导师制的构建有利于指导教师多元化,能够为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多方帮助;有利于指导时间随机化,能够为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给予及时帮助;有利于指导内容多样化,能够为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予以广泛答疑。双导师制能够通过横向的帮助、支持和纵向的帮助、引领,构建立体的多元的指导帮助形式。
[Abstract]:The first teacher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which is the most plastic stage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Improving and innovating the existing form of teacher-apprentice teaching, opening up and promoting the channels of out-of-school guidance teachers, and constructing a dual-mentor system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first-time teachers can provide more effective growth support for the first-time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guidance teacher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the diversity of teachers,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first-time teachers, to the randomization of the guidance time and to the timely help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first-time teacher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iversity of guidance content and can answer questions widely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first-time teachers. The dual guidance system can lead and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multi-dimensional guidance through horizontal help, support and vertical help.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新课程推进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JCJY201101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焦中明,赖晓云;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赵昌木;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韩传信;;论高校辅导员的德育专业素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刘奇;;思想政治课中人格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马金柱;崔玉东;余丽芸;王北艳;朱战波;;理工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5 周新发,宗琴珍;高校现行教师评价工作中的弊端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耿兰芳;张志红;;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天剑;四六级考试及大班授课带来的潜在心理影响——试析落后地区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9 任其平;整体提高中创造精品——谈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张卫勇,石春红;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欢龙;;农村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卓欣莲;;“微格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讲授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蓝晗;;“学困班级”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5 张庆山;;“参与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参与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中期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谢旭慧;程肇基;;分类教学 分层达标——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模式[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钱智琴;;课堂中的和谐与不和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缪建平;;引领教师进入“反思性教学”状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叶娟;;无锡市滨湖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及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10 李莉;;网络对教师和幼儿科学素养提升的研究[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远芳;运用认知方法网络结构图对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鞠杰;高中地理学案导学与情境场相结合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晓茹;高中阶段情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杜烁;中国高校俄罗斯地理课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彩霞;新教师入职初期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华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群体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丛晓芳;中职实践课教师专业自主权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莹莹;小学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瑞麟,曹凤余;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7期

2 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和解决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蒋攀;;论教育机智与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3 高忠明;廖伯琴;郭晓琴;;互联网: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4 杨明宏;潘妤妤;;内隐学习观照下的初任教师专业成长[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胡燕琴;;初任教师的适应性教育[J];师资培训研究;2006年01期

6 陈蕊;;美国初任教师入职指导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9年11期

7 李拉;;英国初任教师支持体系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04期

8 陈志敏;;美国伊利诺伊州初任教师专业标准及启示[J];中小学校长;2011年02期

9 蒋攀;;日美初任教师入职引导措施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5期

10 李黎波;刘畅;;以同伴指导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燕;芦咏莉;;中学初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基于JD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桑志芹;;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人员的培训与专业成长[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容礼;陈敏婷;;《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校本教研》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缪亚华;;师徒携手、互帮互学、教学相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容礼;陈敏婷;;《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校本教研》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俞惊鸿;;聚焦研修深化管理实现区域科技总辅导员的专业成长[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可;;构建研究型学习组织,促进教师主体生命价值形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张萍;;对师徒帮带活动的见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林国清;;对师徒帮带的看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雪峰;学习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德明;让自主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N];天津教育报;2010年

3 黎加厚;推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发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陈荣芳;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戴荣;泰州千名青年教师共论“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打造和谐校园 立足专业成长 让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绽放异彩[N];哈尔滨日报;2011年

7 南京师范大学 蔡方 王丽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钟发全;用专业成长为新教师减负[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主持人 程熳;努力提高校园幸福指数[N];黄石日报;2010年

10 深圳市桃源中学校长 李维典;用多维平台撑起教师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谭菲;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晓敏;新课改背景下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超;美国初任教师入职指导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蒋苏勤;初任教师工作困扰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敖立阳;美国初任教师入职指导计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双乔;“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工作之调查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德凤;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华;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庞柏;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雪垠;美国初任教师入职指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何雪峰;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2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42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6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