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寰球中国学生会研究(1905-1927)

发布时间:2017-03-20 13:00

  本文关键词:寰球中国学生会研究(1905-192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以1905年至1927年间的寰球中国学生会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该会的兴起背景、考察其会员结构、治理机制、经费来源、会务活动及组织功能,较为全面地呈现出该会的发展面貌,探究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活动空间,解析其构建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并着重对清末至民国前期民间组织与国家互动的史实进行关照。 寰球会创立于清末留学运动兴起,“合群”思想高涨之际,是清末政治动荡、教育革新、社会变迁的产物。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艰难后,该会依靠征求会友活动,规模日渐庞大,影响触及政、商、学等社会各界。其分权而治的组织架构以及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则为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保障。进入民国后,该会便以扶助学生、服务留学而享有盛誉,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除从事教育事业外,该会还广泛参与政治活动,逐渐由一个纯粹的教育学术团体向一个功能多样化的社会机关转变。随着事业的日臻发达、组织功能的愈益拓展,寰球会逐渐与文化教育界、与其他团体组织、与官方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编织出了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在此时期,寰球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互动为主旋律,寰球会的教育活动对政府而言,构成了一种助力;但是当寰球会的组织活动向政治领域延伸时,双方又不免存在着潜在的冲突。总体而言,清末至民国前期,动荡政局所导致的行政权力的缺场,为身处社会变革中的民间组织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
【关键词】:清末民国 寰球中国学生会 留学服务 社会关系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7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0-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4
  •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14-16
  • 四、基本内容框架16-17
  • 第一章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缘起17-27
  • 第一节 新式人才荒与清末留学运动17-19
  • 第二节 “合群”思想的高涨与民间社团的涌现19-21
  • 第三节 上海地缘与新知识分子的集结21-23
  • 第四节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23-27
  • 第二章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运作机制27-46
  • 第一节 会员征集27-30
  • 第二节 会员结构30-34
  • 第三节 组织架构34-41
  • 第四节 经费募集41-46
  • 第三章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会务活动与组织功能46-65
  • 第一节 服务留学46-56
  • 一、游学招待46-50
  • 二、出版调查50-53
  • 三、职业介绍53-56
  • 第二节 参与政治56-65
  • 一、从巴黎和会到五四运动56-59
  • 二、上海各公团联合会议的组建59-61
  • 三、全国国民外交大会的抗争61-65
  • 第四章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社会关系网络65-83
  • 第一节 内部关系65-73
  • 一、核心领导人物的人际关系网65-68
  • 二、会员的互动与交往68-71
  • 三、矛盾与冲突71-73
  • 第二节 外部关系73-83
  • 一、与文化教育界的关系73-76
  • 二、与其他社团的关系76-79
  • 三、与官方的关系79-83
  • 结语83-85
  • 附录85-92
  • 主要参考文献92-96
  • 后记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顺明;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黄建君,金建陵;论近现代转型时期的寰球中国学生会[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金建陵,张末梅;望平街与南社[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陈竞蓉;;对寰球中国学生会的考察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9期

5 向仁富;论1921年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贺金林;清末教育团体类型之比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寰球中国学生会研究(1905-192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57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