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与教育目标近代化

发布时间:2020-04-29 14:14
【摘要】:人与教育目标的确立与取舍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活动的主体必须对活动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然后才能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围绕着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教育中,历来有关教育目标的表述和制订,都是教育思想家们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选择和回答。故“人”是他们教育思想中基础性、根本性的话语。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和对“人”的认识发展相呼应的。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家以及后来的清王朝,他们正是在各自对“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目标思想的。从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把人看成是道德的人,道德是人的类本质、人生价值所在;到宋明时期又进一步将人的道德属性推演为宇宙本质、法则的内容。正是因为把人看成是道德的人,道德的内容就集中体现在三纲五常上,因而教育也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且与政治紧密结合。随着封建社会后期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符合封建王朝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需要的“忠臣”“孝子”越来越成为统治者的需要。但是这种教育目标却构成了中国由传统步入近代的巨大障碍。近代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造就这些人,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先进人士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围绕着人的近代化和教育目标近代化,以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为起点,中国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认识与探索必须要放到当时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去。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的总和,近代中国“人”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社会关系中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变化所导致,因而对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原因也主要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加以阐释的。 以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人的认识及其教育目标的厘定为先声,中国开始了人和教育目标近代化的进程。中国教育目标近代化,指的就是从培养具备封建纲常的“圣贤君子”逐步向具有资产阶级健全人格的“共和国民”的历史性变化。尽管在近代化过程中阻力重重,但是每一代“新人”及教育目标都是对以往“人”和教育目标的背离、否定与超越。以资产阶级“健全人格之人”的提出并且在学制中得以体现为标志,中国教育目标基本完成其近代化历程。反思这段历程,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52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小清;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个性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怡龙;五四前后西方学习心理的传入与中国教育科学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敏;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4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44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