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1:13

  本文关键词: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对发生在幼儿园场域当中的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主要从发笑客体(即笑料)、发笑情境,以及发笑主体(即发笑者)三个层面,对3-6岁幼儿的发笑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幼儿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笑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本研究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关于研究的缘起、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梳理。第二章是关于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过程,主要对本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对研究的目的、问题、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分析思路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研究的结果分为四个部分,第三章是研究结果之一,是对笑的客体,即幼儿发笑的内容、对象进行的具体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结果之二,是对笑的情境,即幼儿发笑行为发生的场景(包括活动场景和场景中的人际环境)的具体分析。第五章是研究结果之三,是对笑的主体,即幼儿自身(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性经验和心理状态)的具体分析。第六章是讨论与分析,主要是关于幼儿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并且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是本研究的结语部分,研究者对本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幼儿为什么发笑”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笑行为的发生是一个主客体之间双向激活的过程,即刺激物(客体)要能具备激发接收者(主体)发笑的特征,而反过来接收者(主体)要有能理解、识别、欣赏事物可笑性的心理状态,并且这时候的情境条件是允许他们这么做的。只有这样,笑最终才可能产生。具体来说,笑的刺激物需要具有不协调性的特点;发笑者当时应该处于一种游戏、无害、安全、突然的情境当中;发笑者具备发笑的心理机能,亦即或感到认知上的失谐,或感到自身的优越,或感到一种内在能量的释放,或兼而有之。
【关键词】:幼儿 发笑行为 幽默培养 快乐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6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8-9
  • (一) 研究缘起8
  • (二) 研究意义8-9
  • 二、文献综述9-21
  • (一) 关于笑的概念9-10
  • (二) 国外关于“笑”的研究10-15
  • (三) 国内关于“笑”的研究15-21
  •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1-25
  • (一) 叔本华的“客体与概念不协调”说21-22
  • (二) 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22-23
  • (三) 康德的“期望落空说”23
  • (四) 柏格森的“生命机械化说”23-24
  • (五) 弗洛伊德的“节省说”和“释放说”24-25
  • 四、小结25-26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26-29
  •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26-27
  •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27-28
  • (一) 研究目的27
  • (二) 研究问题27
  •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27-28
  •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结果28
  • 三、本研究的分析思路28-29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一):笑之客体 #22——对幼儿笑料的分析29-39
  • 一、幼儿笑料的具体内容29-36
  • (一) 外在特征类笑料30-31
  • (二) 语言类笑料31-33
  • (三) 表演类笑料33-35
  • (四) 禁忌类笑料35
  • (五) 失误犯错类35-36
  • (六) 戏弄类笑料36
  • 二、对幼儿笑料内容的理论分析36-39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二):笑之情境 #32——对幼儿发笑行为的情境分析39-53
  • 一、不同活动场景下的发笑行为39-43
  • 二、不同人际环境中的发笑行为43-46
  • 三、对幼儿发笑情境的理论分析46-53
  • (一) 游戏性46-49
  • (二) 无害性49-51
  • (三) 时间性51-53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三):笑之主体 #46——对幼儿自身的分析53-64
  • 一、幼儿的年龄因素53-56
  • 二、幼儿的性别因素56-59
  • 三、幼儿的社会性经验59
  • 四、幼儿的心理机制59-64
  • (一) 从“失谐理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60-61
  • (二) 从“优势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61-62
  • (三) 从“释放理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62-64
  •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64-72
  • 一、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64-68
  • 二、笑与快乐教育68-69
  • 三、笑与幼儿幽默感的培养69-71
  • 小结71-72
  • 结论72-74
  • 附录:观察表格74-75
  • 参考文献75-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礼;巧悖——喜剧性笑的根源[J];南都学坛;1991年04期

2 刘文;李亮;;儿童幽默感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研究;2009年06期

3 常玉莲;;试探喜剧精神中“笑”的社会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6期

4 孙绍振;论幽默逻辑的二重错位律[J];文学评论;1996年05期

5 潘智彪;论喜剧笑的心理功能[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6 陈世民;方杰;孙配贞;张进辅;郑雪;;幽默的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3期

7 刘文;邹丽娜;李亮;;幼儿幽默感结构和发展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9年01期

8 佴荣本;;喜剧性笑的发生发展——笑与喜剧美学研究之一[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佴荣本;;喜剧性笑的发生发展——笑与喜剧美学研究之一(续)[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佴荣本;;论幽默与创造力[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4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