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0:12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1994年部分高校开始实行“并轨”制,1997年全部高校实行“并轨”,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大增加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一个好举措。但同时也使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为953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约182万人(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约7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贫困学生在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社会竞争、环境刺激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心理负荷,相当一部分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本文基于本人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入手,以深入的实证和科学的分析来了解贫困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分析均以最新的理论与研究为依据,而非随意的经验之谈或泛泛地引用别人的观点。全文共分五部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主要是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容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内涵界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况;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能力上的自轻心理;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情绪上的焦虑心理;过强的自尊心理;嫉妒心理;抑郁、孤僻心理等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三、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个体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 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贫苦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44.2
本文编号:2699526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君刚;段为松;;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足余;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秦晓晶;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鹃霞;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谷慧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斌;体育锻炼和认知干预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华伟;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李金潮;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左宁;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99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9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