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

发布时间:2020-10-02 08:57
   当代课程研究已进入多元化时代,其中对课程研究自身的反思与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本研究认为,课程问题是课程研究的起点和焦点,而当前最大的课程问题,是由现代主义所造成的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深刻生态危机。本研究指出,生态主义是人类走出目前严峻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它对课程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出发,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力图通过构建课程本体研究、课程价值研究、课程设计研究等课程研究的下位理论,以实现对课程研究的理论构建。 全文共分7个部分: 导论:讨论了本研究的缘起,界定了“生态主义”和“课程研究”的概念,阐述了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课程本体的生态主义观。界定了生态主义课程本体的概念,指出整体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为其主要特点,并梳理了它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课程价值的生态主义观。探讨了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内涵与特点,论述了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四大理念: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尊重与保护;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文化发展的生态化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和谐性。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生态主义观。分析了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取向,阐发了和谐、联系和发展作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理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四大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相统一;以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三大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为四 大支柱。 第四章:课程目标建构的生态主义观。确立了教育目的和课程哲学、课程目 标的来源作为建构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依据;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过程 与方法领域以及知识与技能领域讨论了生态主义课程的目标;并分析了生态主义 课程目标的三种陈述方式。 第五章: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态主义观。主张把对课程资源内涵的分析与课程 内容相联系,从发展性、丰富性、整体性和差异性四个方面总结生态主义课程资 源的特点;把课程资源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环境中,并把它分为自然环境资源、社 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主体资源四种类型;并分别探讨了生态主义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组织原则。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生态主义观。首先讨论了生态主义课程实施的含 义、取向与影响因素等基本问题;再阐释了生态主义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最后 探讨了生态主义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方法。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42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生态主义与当代课程研究的视角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
        (二) 对课程问题的反思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课程研究
        (二) 生态主义
    三、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 对课程研究的目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二) 对深刻认识和把握课程研究中的基本范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 对课程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具有积极意义
        (四) 对课程研究重点的把握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五) 积极地拓展当代课程研究的视野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课程本体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本体的概念
        (一) 课程本体
        (二) 生态主义课程本体
    二、 生态主义课程本体的特点
    三、 生态主义课程本体的发展
        (一) 渔猎文明时期
        (二) 农业文明时期
        (三) 工业文明时期
        (四) 生态文明时期
第二章 课程价值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概念与特点
        (一) 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概念
        (二) 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特点
    二、 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的理念
        (一) 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尊重与保护
        (二) 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提升文化发展的生态化
        (四) 促进个体发展的和谐性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取向分析
        (一)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概念
        (二)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取向
    二、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理念
        (一) 和谐的理念
        (二) 联系的理念
        (三) 发展的理念
    三、 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特点
        (一) 以整体观为指导
        (二) 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相统一
        (三) 以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三大理论为基础
        (四) 以自然、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四个维度为支柱
第四章 课程目标建构的生态主义观
    一、 建构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 教育目的和课程哲学
        (二) 课程目标的来源
    二、 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内容
        (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目标
        (二) 过程与方法领域的目标
        (三) 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
    三、 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陈述
第五章 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一)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特点
    二、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范围与类型
        (一)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范围
        (二)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类型
    三、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原则
        (一)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二) 生态主义课程资源的组织原则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生态主义观
    一、 课程实施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实施的基本问题
        (二) 生态主义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
    二、 课程评价的生态主义观
        (一) 生态主义课程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二) 生态主义课程评价的类型与价值
        (三) 生态主义课程评价的方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鹭;殷杰;;生态女性主义的科学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1期

2 史江宁;;高中生物教材设计的理念与背景[J];生命世界;2010年11期

3 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周穗明;生态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关系[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汪霞;;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8 王秋月;;试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9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月刊征订、征稿启事[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2期

10 金志远;;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彭学农;;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红绿融合——对佩珀和多布森观点的比较和评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苗福光;;从生态学到生态主义:思维模式的范式革命[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覃新菊;;浪漫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合流——21世纪的文化新景观[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杨晓东;夏权威;;略论绿色民族生活方式[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姜美芬;;立足亲子课程研究 构筑亲子教育平台——智慧学理论在婴幼儿教育中的应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8 ;南京市玄武区构建生态式学习型社区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立;索琳;骆映;王宏伟;;关于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哲学反思[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高峰强;焦亭;;过程心理学与中国道家思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2 深圳大学 王晓华;中国生态主义思潮仍在起始阶段[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佟玉洁;艺术生态主义在中国[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诠释民法生态主义[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冉茂金;《青山常在》传递生态精神[N];中国艺术报;2006年

7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毅;生态主义视角下的政策分析理论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晓云;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孙琴干;幼儿园为主体的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安瑞霞;小学道德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晨洋;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钟兴;生态课程观照下的语文课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季兵;论生态主义教学价值观[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姜洪鹏;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初等PGCE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2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832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