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离村走读儿童的社会适应困境与探讨
【文章目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偏远山区的离村走读儿童社会适应障碍素描
(一)生活方面的适应障碍
(二)学业方面的适应障碍
(三)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
三、离村上学儿童社会适应的未来走向与建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云;;农村儿童为何失学?——基于多层模型的经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谷宏伟;;教育成本、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对中国80年代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理论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0期
3 陈沁;袁志刚;;土地替代教育——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家庭的教育选择[J];经济学(季刊);2013年01期
4 史丽莉;;辽宁省农村村屯幼儿入园问题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2013年22期
5 李亮;;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4年05期
6 王文波;石东领;林波;;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及趋势灰色预测[J];西北人口;2012年04期
7 卢德生;赖长春;;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01期
8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9 谷宏伟;;凹型收益率曲线与中等教育投资“瓶颈”:对童工的另一种解释[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10 刘泽云;;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谷宏伟;“教育致贫”及其后果:转轨时期中国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困境[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周洪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婧;基础教育均等化实现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胡赪;湖南中小学贫困生教育救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红云;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莹;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探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曹振华;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就学资助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良波;农村中学生辍学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印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茜;我国当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救助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姜欣;城镇化进程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10 庄汉斌;义务教育小片区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2 杨颖;邹泓;余益兵;许志星;;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1期
3 刘明兰;陈旭;;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4 朱桃英;张桂兰;;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三讲 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5期
5 唐贵忠;唐晓君;肖家慧;;重庆市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6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7 吕鲁军;张怀军;卢青;;试论拓展课中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因素[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8 霍建勋;杨翠英;;422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9年06期
9 王文霞;李小彧;;高职学生社会适应与认知需求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申蕤;温义媛;;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航;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特点及其与依恋、自我调控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李东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闫莉娜;大学生人格、缺陷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梦莹;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9 田磊;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中菊;大学生积极幻想的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7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83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