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基于自主学习的成人网络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1 06:1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着教育形态的创新,网络教育正在世界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源,网络课程质量的优劣是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作为一种新事物,网络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必须经过一个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的阶段。在我国,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成年人,这些成人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地理位置、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设计者应尽量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征,使网络课程能够在符合成人的学习规律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本文试图以自主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成人网络课程设计的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特征。第二章对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者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三章论述了成人网络课程的特征和当前国内基于自主学习的成人网络课程现状。第四章重点论述了笔者的基于自主学习的成人网络课程设计,包括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及设计模型。本文中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交流协作系统设计、学习监控系统设计、评价与反馈系统设计等八个模块的设计。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434
【部分图文】:

探索法,二叉树,认知能力


过的概念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仔细划分,并将它们按由易到难的程度线性排列。可以将“最容易的知识点”作为能力轴线上的起点0,把最困难的知识点作为终点,中间再划分20个(或30个)等级,则起点的难度级为0,终点的难度为20(如图2所示)。学习开始前先提出能力轴左近中点位置的问题Ql,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表示该生这方面的能力己超出Q1水平,下一次应选Q1与终点中间的问题Q2让学生回答,如果这次回答出错,表示该生这方面的能力低于Q2,下一次应选Q1与Q2中间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此继续下去,很快可以找到适合当前学习者实际水平的问题,从而也就确定了该生在某知识点方面的原有知识基础。在网络学习中可以设计软件运用“二叉树搜索算法”即可从中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从而也就确定了该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二)确定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首先解决认知能力如何表征的问题。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六个等级(如表2所示)。表中叙述的六个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和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依次递增的,即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而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则属于较复杂的高级认知能力。根据认知能力的评估与测量方法的不同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尚亚丽;刘亚娟;刘德成;;基于Web的自主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吴东醒;;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高娟;;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原则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王同明;;流媒体视频资源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雅丽;;网络课程的进化式开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2期

6 王艳丽;程云;;网络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珏;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与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灿华;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春晖;基于网络的煤矿安全培训课件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同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媛媛;我国聋人大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庄琪;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合作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光丽;工作场所实行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学峰;视觉素养培养网络课程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艳玲;面向中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刘颖;自考助学生英语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6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836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