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智慧时代的课堂变革
发布时间:2020-12-13 19:23
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与当前教育生态存在的断层和错位,迫切呼唤课堂变革与创新。本研究顺应教育信息化2.0发展趋势,从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课堂存在的问题出发,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重构课堂教学价值观;在理论层面论述了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路向与表征以及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模型与逻辑;在实践层面,指出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的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生成性教学等典型模式,形成了推进智慧课堂常态化的创新机制。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年07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智慧环境变革课堂的路向与表征课堂空间虚实融合、课堂组织活动数据驱动、课智慧环境感知智慧学情分析
教学大纲”,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与模式不断涌现,真正实现课堂的结构性改革。(三)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模型与逻辑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主要由信息技术、学习空间和教学法三类刺激物交互协同产生的[9],当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时,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的关系就愈渐明晰,智慧课堂变革既是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原有课堂结构,更是对学习体验有结构、有步骤的变革。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的模型,如图2所示。图2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模型1.运用智慧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课堂学习空间学习空间是指用于学习的场所,不仅包涵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也包括学习科学和主流学习理论的映射[10]。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其逐步转变为支持学习者泛在学习的要素集合。智慧技术的应用能够不断增强学习空间的交互性,拓展原有学习空间的广度,加深其深度,形成形态各异、资源丰富、工具实用、活动多样和评价多元的模块化课堂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体验。由此可见,学习空间虚实融合为实现课堂变革提供环境支撑。2.运用智慧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课堂组织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学生之间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结成教学交往关系,从而形成教学组织,有效应用教学法使课堂组织与活动有序进行,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预设。应用智能推送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资源与工具,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分层教学;应用大数据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学情分析,从而实现量化自我与个性学习路径指引;应用人工智能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学?
变革的逻辑较为清晰。融合智慧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形成虚实融合的智慧课堂学习空间,为课堂变革提供环境支撑;融合智慧信息技术变革课堂组织与活动,实施数据驱动的课堂组织与活动,为课堂变革提供内生动力;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多元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为课堂变革提供外部推力;学习空间、组织与活动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循环推进,重塑课堂生态,实现课堂变革,持续助力课堂生态健康发展。图3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逻辑四、智慧课堂特征与典型模式(一)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将智慧课堂的内涵拓宽来看,它是一种基于智慧技术与环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智慧技术与互联网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11]。用智慧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变革,既需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思维,也要深入了解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智慧课堂以互联网思维为本位创新原有课堂教学理念、目标、流程和评价等环节,最终以变革课堂教学实现培养智慧人才。融合智慧技术实施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融合智慧工具实现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促进全面发展;融合智慧技术再造原有教学流程,实现教与学的实时网状协同;应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即时多元智能评价。由此看出,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目标、再造教学流程和多维教学评价是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本研究团队近年来依托“广州‘教育u时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 谢幼如,吴利红,邱艺,张惠颜,李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0)
[2]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设计与实施策略[J]. 习海旭,廖宏建,黄纯国.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4)
[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 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6)
[4]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与应用——以电子书包为例[J]. 谢幼如,杨阳,柏晶,李伟,郭琳科,倪妙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5]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 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解月光,王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9)
[6]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 许亚锋,尹晗,张际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3)
[7]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 岳伟,刘贵华. 教育研究. 2014(08)
[8]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 郑云翔.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7)
[9]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祝智庭,贺斌. 电化教育研究. 2012(12)
[10]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叶澜. 教育研究. 2002(05)
本文编号:2915049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年07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智慧环境变革课堂的路向与表征课堂空间虚实融合、课堂组织活动数据驱动、课智慧环境感知智慧学情分析
教学大纲”,多元化、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与模式不断涌现,真正实现课堂的结构性改革。(三)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模型与逻辑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主要由信息技术、学习空间和教学法三类刺激物交互协同产生的[9],当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时,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的关系就愈渐明晰,智慧课堂变革既是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原有课堂结构,更是对学习体验有结构、有步骤的变革。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的模型,如图2所示。图2智慧环境促进课堂变革模型1.运用智慧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课堂学习空间学习空间是指用于学习的场所,不仅包涵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也包括学习科学和主流学习理论的映射[10]。学习空间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其逐步转变为支持学习者泛在学习的要素集合。智慧技术的应用能够不断增强学习空间的交互性,拓展原有学习空间的广度,加深其深度,形成形态各异、资源丰富、工具实用、活动多样和评价多元的模块化课堂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体验。由此可见,学习空间虚实融合为实现课堂变革提供环境支撑。2.运用智慧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课堂组织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和学生之间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结成教学交往关系,从而形成教学组织,有效应用教学法使课堂组织与活动有序进行,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预设。应用智能推送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资源与工具,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分层教学;应用大数据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学情分析,从而实现量化自我与个性学习路径指引;应用人工智能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学?
变革的逻辑较为清晰。融合智慧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形成虚实融合的智慧课堂学习空间,为课堂变革提供环境支撑;融合智慧信息技术变革课堂组织与活动,实施数据驱动的课堂组织与活动,为课堂变革提供内生动力;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多元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为课堂变革提供外部推力;学习空间、组织与活动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循环推进,重塑课堂生态,实现课堂变革,持续助力课堂生态健康发展。图3智慧环境助力课堂变革的逻辑四、智慧课堂特征与典型模式(一)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将智慧课堂的内涵拓宽来看,它是一种基于智慧技术与环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智慧技术与互联网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11]。用智慧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变革,既需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思维,也要深入了解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智慧课堂以互联网思维为本位创新原有课堂教学理念、目标、流程和评价等环节,最终以变革课堂教学实现培养智慧人才。融合智慧技术实施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融合智慧工具实现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促进全面发展;融合智慧技术再造原有教学流程,实现教与学的实时网状协同;应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即时多元智能评价。由此看出,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目标、再造教学流程和多维教学评价是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本研究团队近年来依托“广州‘教育u时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J]. 谢幼如,吴利红,邱艺,张惠颜,李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0)
[2]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设计与实施策略[J]. 习海旭,廖宏建,黄纯国.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4)
[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 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6)
[4]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与应用——以电子书包为例[J]. 谢幼如,杨阳,柏晶,李伟,郭琳科,倪妙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5]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 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解月光,王伟.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9)
[6]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 许亚锋,尹晗,张际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3)
[7]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 岳伟,刘贵华. 教育研究. 2014(08)
[8]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 郑云翔.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7)
[9]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祝智庭,贺斌. 电化教育研究. 2012(12)
[10]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叶澜. 教育研究. 2002(05)
本文编号:291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91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