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贫困代际传递与阻断:教育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12-28 20:05
教育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需要教育精准扶贫加以阻断。在分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阻断教育贫困传递的"四力模型"和激活方法,进而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四力模型”(二)教育激活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
步逃??誓J教轿?———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71-73.[1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79.[12]林闽钢,陶鹏.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56.[13]李晓明.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6):155-157.[14]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儿童发展项目是最合适的反贫困图3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代际流动的民族差异[J]. 马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2]传媒类高校朋辈教育代际模式探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 洪棋文,单亚.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08)
[3]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J]. 林闽钢,陶鹏.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4]浙江省永嘉县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J]. 吴月新,肖正德.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4)
[5]解决农村教育贫困的政策思考[J]. 安晓静.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2)
[6]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 方化.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6)
[7]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 李煜.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4)
[8]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 李晓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9]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J]. 李晓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5(06)
本文编号:2944324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03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四力模型”(二)教育激活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机制
步逃??誓J教轿?———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71-73.[1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75-79.[12]林闽钢,陶鹏.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56.[13]李晓明.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6):155-157.[14]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儿童发展项目是最合适的反贫困图3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代际流动的民族差异[J]. 马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2]传媒类高校朋辈教育代际模式探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 洪棋文,单亚.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08)
[3]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J]. 林闽钢,陶鹏.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4]浙江省永嘉县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J]. 吴月新,肖正德.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4)
[5]解决农村教育贫困的政策思考[J]. 安晓静.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02)
[6]试论教育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J]. 方化.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6)
[7]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 李煜.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4)
[8]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 李晓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9]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特征[J]. 李晓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5(06)
本文编号:2944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94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