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
发布时间:2021-05-15 17:04
本文以学习理论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分析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理论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涵。全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操练为主要活动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习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革新? 全文分为五章: 在第一章,论文首先从对人类知识建构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建构的特点,将其概括为:对象性、社会情境性、社会协商性、社会选择性。然后结合哲学、语言学中关于知识与语言意义问题的观点,提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若干关系之中: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知识与知识陈述者、知识形式(如文本)的阅读者/听者的关系;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环境的关系;知识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人类在自然场境中的学习中,知识的意义也得到呈现。 论文在第二章分析了对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状况。论文认为,由于学校教育的组织、知识的发展和有关学习者和教学模式观念等原因,使得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并导致了学习的异化。论文...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导言
1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1 知识的建构性
1.2 知识建构的特点
1.2.1 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2.2 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1.2.3 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1.2.4 知识的社会选择
1.2.5 知识建构的特点小结
1.3 知识的意义
1.3.1 知识的意义的内涵
1.3.2 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1.3.3 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
2 异化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2.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学习“异化”
2.1.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
2.1.2 “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2.1.3 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的异化
2.2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2.2.1 知识的发展
2.2.2 学校教育的组织
2.2.3 对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2.3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2.3.1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一):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3.2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二):建构知识和世界的关联
3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于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3.1.1 建立关联--教育目的所决定的一贯追求
3.1.2 “回到世界”--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3.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3.2.1 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3.2.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3.3 走向双重的真实
3.3.1 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3
3.3.2 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
4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4.1 研究背景:文化、课程与学习
4.1.1 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4.1.2 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4.2 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4.2.1 学习的知识依赖
4.2.2 主体情境--拓展的观点
4.3 主体的情境
4.3.1 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4.3.2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4.3.3 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4.4 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涵
4.4.1 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4.4.2 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涵
5 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5.1 作为活动的学
5.1.1 活动理论的发展
5.1.2 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
5.2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5.2.1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5.2.2 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5.2.3 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5.3 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互动
5.3.1 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5.3.2 合作-互动
5.4 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 高文.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6)
本文编号:318801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导言
1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1 知识的建构性
1.2 知识建构的特点
1.2.1 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2.2 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1.2.3 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1.2.4 知识的社会选择
1.2.5 知识建构的特点小结
1.3 知识的意义
1.3.1 知识的意义的内涵
1.3.2 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1.3.3 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
2 异化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2.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学习“异化”
2.1.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
2.1.2 “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2.1.3 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的异化
2.2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2.2.1 知识的发展
2.2.2 学校教育的组织
2.2.3 对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2.3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2.3.1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一):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3.2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二):建构知识和世界的关联
3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于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3.1.1 建立关联--教育目的所决定的一贯追求
3.1.2 “回到世界”--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3.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3.2.1 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3.2.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3.3 走向双重的真实
3.3.1 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3
3.3.2 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
4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4.1 研究背景:文化、课程与学习
4.1.1 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4.1.2 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4.2 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4.2.1 学习的知识依赖
4.2.2 主体情境--拓展的观点
4.3 主体的情境
4.3.1 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4.3.2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4.3.3 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4.4 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涵
4.4.1 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4.4.2 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涵
5 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5.1 作为活动的学
5.1.1 活动理论的发展
5.1.2 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
5.2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5.2.1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5.2.2 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5.2.3 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5.3 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互动
5.3.1 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5.3.2 合作-互动
5.4 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 高文.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6)
本文编号:3188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18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