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与儿童抑郁间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7-21 15:38
目的探讨主观社会支持在儿童亲子依恋质量与抑郁水平之间是否产生中介作用。方法于2015年12月,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安徽省合肥市肥东某学校4~9年级2 72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2 721名儿童抑郁得分为(8.55±4.7)分,初中生抑郁得分高于小学生,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母亲依恋得分、父亲依恋得分均为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主观支持得分在学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水平与父亲依恋(r=–0.249)、母亲依恋(r=–0.261)以及主观社会支持(r=–0.316)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均P <0.01);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质量和抑郁水平的关系之间能产生部分中介作用(Y=–0.085,P <0.001)。结论亲子依恋既能直接影响儿童抑郁水平,还能通过主观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儿童抑郁水平;帮助儿童提升其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抑郁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公共卫生. 2018,34(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2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儿童亲子依恋、抑郁和主观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学段上的差异 (表1)
2.3 儿童亲子依恋及其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关系 (表2)
2.4 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图1)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氛围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影响[J]. 季冬,陈虹,钞淼,李新影. 中国公共卫生. 2018(01)
[2]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程刚,刘广增. 心理科学. 2016(06)
[3]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率的Meta分析[J]. 李玖玲,陈星,赵春华,徐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3)
[4]青少年期亲子依恋与抑郁: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 丁俊扬,王美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5]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J]. 李学美,黄莹.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8)
[6]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J]. 赵燕,张翔,杜建政,郑雪.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3)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J]. 杨圆圆,张仲明,郭晓伟,胡朋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9)
[8]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 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黄存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1)
[9]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 张迎黎,张亚林,杨峘,张迎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6)
[10]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3)
硕士论文
[1]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效度[D]. 熊戈.湖南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95304
【文章来源】:中国公共卫生. 2018,34(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2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儿童亲子依恋、抑郁和主观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学段上的差异 (表1)
2.3 儿童亲子依恋及其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关系 (表2)
2.4 主观社会支持在亲子依恋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图1)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氛围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影响[J]. 季冬,陈虹,钞淼,李新影. 中国公共卫生. 2018(01)
[2]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程刚,刘广增. 心理科学. 2016(06)
[3]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率的Meta分析[J]. 李玖玲,陈星,赵春华,徐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3)
[4]青少年期亲子依恋与抑郁: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 丁俊扬,王美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5]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J]. 李学美,黄莹.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8)
[6]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J]. 赵燕,张翔,杜建政,郑雪.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3)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J]. 杨圆圆,张仲明,郭晓伟,胡朋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9)
[8]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 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黄存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1)
[9]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 张迎黎,张亚林,杨峘,张迎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6)
[10]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3)
硕士论文
[1]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效度[D]. 熊戈.湖南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95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29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