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发布时间:2021-08-22 08:13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避免了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科学昌盛、技术发达、物质富足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带给西方的困惑:由于人的异化而产生的病态性人格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普遍流行。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因为他们是我国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作为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是以一定的生理特征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中介,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状态与外部行为的统一体,其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渐进过程。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期,其人格发展表现出自主性、过渡型、实践性等特点。青年期是个体人格生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正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也面临挑战,存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增...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人格的界定
(一) 人格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人格本质的界定
二、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青年人格发展及其特点
(一) 青年人格发展的涵义
(二)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发展历程
(三) 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青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1、自主性
2、过渡性
3、实践性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取向的功利化
(二)、内容的狭义化
(三)、方式的单一化
(四)、环境的一体化
(五)、角色的模糊化
四 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确立人格教育阶段性目标,加强理想人格教育
(二)、增强大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促进人格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推动学科的整合作用,在实践中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环境,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的合力
(五)、建立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前景[J]. 叶松庆. 青年探索. 2004(04)
[2]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 叶松庆. 青年研究. 2003(06)
[3]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 朱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4]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 王冀生. 高等教育研究. 2003(01)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的思考[J]. 贺德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
[6]道德建设论要[J]. 钱广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7]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J]. 王忠武. 文史哲. 2002(05)
[8]现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的重塑[J]. 费英秋,张娜.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论自我的统一功能与健康人格的形成[J]. 邓成琼,张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10]美国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梁丽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06)
本文编号:3357366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人格的界定
(一) 人格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人格本质的界定
二、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青年人格发展及其特点
(一) 青年人格发展的涵义
(二)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发展历程
(三) 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青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1、自主性
2、过渡性
3、实践性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取向的功利化
(二)、内容的狭义化
(三)、方式的单一化
(四)、环境的一体化
(五)、角色的模糊化
四 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确立人格教育阶段性目标,加强理想人格教育
(二)、增强大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促进人格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推动学科的整合作用,在实践中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环境,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的合力
(五)、建立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前景[J]. 叶松庆. 青年探索. 2004(04)
[2]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 叶松庆. 青年研究. 2003(06)
[3]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 朱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4]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 王冀生. 高等教育研究. 2003(01)
[5]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的思考[J]. 贺德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
[6]道德建设论要[J]. 钱广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7]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J]. 王忠武. 文史哲. 2002(05)
[8]现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的重塑[J]. 费英秋,张娜.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论自我的统一功能与健康人格的形成[J]. 邓成琼,张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10]美国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梁丽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06)
本文编号:3357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35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