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2-02-20 09:52
劳动教育所关注的是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核心旨趣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完善。然而,劳动教育在实践场域种种被弱化、淡化以及形式化的价值畸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的"外在化"、途径的"去身体化"、环境的"去自然化"以及方法的"规训化"等价值困境。劳动教育本真意蕴的遮蔽,背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困惑、制度缺位、评价失位、条件空位。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教化方式,在实践取向上应当回归自然,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积累人生的宝贵经验,汲取精神成长的养料,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文章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表征
(一) 劳动教育目的:“外在化”
(二) 劳动教育方法:“规训化”
(三) 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
(四) 劳动教育环境:“去自然化”
二、劳动教育的危机根源
(一) 文化困惑
1. 本土文化的传承欠佳
2. 不良消费社会思潮的冲击
3. 城市化取向的裹挟
(二) 制度缺位
1.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的割裂
2. 常态化、长效化组织机制的缺失
(三) 评价失位
1. 学科失衡
2. 唯分数论
(四) 条件空位
1. 师资条件质量低下
2. 课程资源开发乏力
三、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
(一) 劳动教育从“远离自然”走向“回归自然”
(二) 劳动教育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
(三) 劳动教育从“疏离生活”走向“贴近生活”
(四) 劳动教育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 徐海娇,柳海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2]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9)
本文编号:3634794
【文章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表征
(一) 劳动教育目的:“外在化”
(二) 劳动教育方法:“规训化”
(三) 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
(四) 劳动教育环境:“去自然化”
二、劳动教育的危机根源
(一) 文化困惑
1. 本土文化的传承欠佳
2. 不良消费社会思潮的冲击
3. 城市化取向的裹挟
(二) 制度缺位
1.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的割裂
2. 常态化、长效化组织机制的缺失
(三) 评价失位
1. 学科失衡
2. 唯分数论
(四) 条件空位
1. 师资条件质量低下
2. 课程资源开发乏力
三、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
(一) 劳动教育从“远离自然”走向“回归自然”
(二) 劳动教育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
(三) 劳动教育从“疏离生活”走向“贴近生活”
(四) 劳动教育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 徐海娇,柳海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2]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9)
本文编号:3634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63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