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2: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4年路桑斯等人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以来,组织管理领域、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对个体积极性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等重要概念。心理资本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投资得以提升,它是当今社会增强个体竞争力的关键。高校如何帮助大学生开发和提升心理资本,增强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研究基于对心理资本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探讨的主要内容是:(1)不同个人背景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状况;(2)不同个人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假设的一一证实,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良好,四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希望,得分最低的是韧性。在性别因素上,女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均高于男生,男生的韧性高于女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年级变量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差异显著。大四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自我效能和韧性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一学生的希望和乐观水平最高,大三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最低。在学科因素上,理工科的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韧性最高,医学的大学生乐观性最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无显著地影响,但是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效能高于他人。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维度以及心理资本总体上得分均高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因素上,民主型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心理资本总体、乐观和韧性均高于溺爱型和专制型。而生源地因素和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与各因子间均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一般健康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较高的自我肯定和较低的忧郁感,具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感。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大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大三学生最低;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肯定高于其他学生,其他均无显著差异;民主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不同学科、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不同生源地、独生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3.不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比。根据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资本可以解释17.5%的心理健康变化量。 论文最后提出了通过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心理资本教育体系、优化高校心理资本培养环境以及加强大学生自我提升实践等途径积累大学生心理资本。
【关键词】:心理资本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 现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11-17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4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14-15
- 1.4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5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第2章 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基本理论概述17-30
- 2.1 心理资本的相关概念17-22
- 2.1.1 心理资本和大学生心理资本17-19
- 2.1.2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19-21
- 2.1.3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21-22
- 2.2 心理健康相关概念22-23
- 2.2.1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22-23
- 2.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23
- 2.3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23-27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3-25
- 2.3.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5-26
- 2.3.3 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26-27
- 2.4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27-30
- 2.4.1 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27-28
- 2.4.2 希望与心理健康28
- 2.4.3 乐观与心理健康28
- 2.4.4 韧性与心理健康28-30
- 第3章 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30-50
- 3.1 研究假设30-31
- 3.2 研究工具31-32
- 3.2.1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31
- 3.2.2 一般健康问卷(CHQ-20)31-32
- 3.3 研究对象32-33
- 3.4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33-42
- 3.4.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分析34-35
- 3.4.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分析35-36
- 3.4.3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学科差异分析36-37
- 3.4.4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差异分析37-38
- 3.4.5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成绩差异分析38-39
- 3.4.6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生源地差异分析39-40
- 3.4.7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40-41
- 3.4.8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分析41-42
- 3.5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42-45
- 3.5.1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个人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3-45
- 3.6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45-47
- 3.6.1 不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分析45
- 3.6.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45-47
- 3.7 研究结果讨论47-50
- 3.7.1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总体讨论47
- 3.7.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在背景变量上的讨论47-49
- 3.7.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讨论49-50
- 第4章 基于心理资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50-59
- 4.1 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病理”为主走向积极为主的发展新方向50
- 4.2 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机制50-55
- 4.2.1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夯实心理资本基础50-53
- 4.2.2 完善大学生心理资本教育体系53-54
- 4.2.3 优化高校心理资本的培养环境54-55
- 4.3 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提升能力55-59
- 4.3.1 培养大学生挖掘潜在自我需求的能力55-56
- 4.3.2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6-57
- 4.3.3 通过训练保持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57-59
- 结论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附录66-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刘淳松;1031名师院大学生GHQ—20测评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5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年03期
6 李成秋;呼唤“生命教育”[J];天津教育;2004年12期
7 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8 胡金凤;郑雪;孙娜娜;;压力对“蚁族”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3期
9 陈桂兰;;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30期
10 曹鸣岐;;论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中的心理资本[J];职业时空;2006年24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8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