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青少年应激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3:05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应激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同样也充满着竞争,激烈的竞争所产生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有时候难以应对,青少年如果缺乏较高的心理韧性,那么极易表现出高度的焦虑。另外,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人际相处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而又不懂得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由此引发抑郁(感觉到不快乐)、孤独、敌对、恐惧等负性情绪。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对人的成功的巨大作用,所以关注青少年的情绪作用机制对于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情绪调节问卷(ERS)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65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600名有效问卷,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了在年级、性别、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青少年应激、心理韧性、情绪调节方式,以及情绪的差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青少年应激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惩罚等三个方面。应激及其各维度存在着性别、生源地、年级、以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2)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得分高低依次为: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在人际协助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心理韧性上,存在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上,均存在年级差异。 (3)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方式。在认知重评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表达抑制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4)青少年情绪的整体情况是,正性情绪多于负性情绪。青少年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绪。在正性情绪上,存在着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负性情绪上,存在年级差异。 (5)应激、心理韧性、情绪调节方式与情绪显著相关。 (6)认知重评和心理韧性在应激和正性情绪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和心理韧性在应激和负性情绪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应激 心理韧性 情绪调节方式 正性情绪 负性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
  • 1.2 问题提出9-11
  • 1.3 研究目的11
  • 1.4 研究步骤11-13
  • 1.5 研究意义13-15
  • 1.5.1 理论意义13-14
  • 1.5.2 实践意义14-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2
  • 2.1 应激的研究综述15-17
  • 2.1.1 应激的概念15-16
  • 2.1.2 应激的相关研究16-17
  • 2.2 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17-20
  • 2.2.1 心理韧性的概念17-19
  • 2.2.2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19-20
  • 2.3 情绪调节的研究综述20-22
  • 2.3.1 情绪的定义20-21
  • 2.3.2 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21-22
  • 第3章 研究设计22-29
  • 3.1 研究思路22
  • 3.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22-23
  • 3.2.1 研究模型22
  • 3.2.2 研究假设22-23
  • 3.3 研究方法23-29
  • 3.3.1 研究工具23-24
  • 3.3.2 研究对象24-25
  • 3.3.3 统计分析方法25
  • 3.3.4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25-29
  • 第4章 研究结果29-51
  • 4.1 青少年应激的研究29-34
  • 4.1.1 青少年应激的各因子描述性统计29
  • 4.1.2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应激的差异显著性检验29
  • 4.1.3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应激的差异显著性检验29-30
  • 4.1.4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应激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0
  • 4.1.5 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应激的方差分析30-33
  • 4.1.6 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应激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3-34
  • 4.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34-35
  • 4.2.1 青少年心理韧性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34
  • 4.2.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差异检验34-35
  • 4.2.3 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5
  • 4.3 青少年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35-38
  • 4.3.1 青少年情绪调节方式的描述性统计35-36
  • 4.3.2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6
  • 4.3.3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两种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36-37
  • 4.3.4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7
  • 4.3.5 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的情绪调节方式的方差分析37-38
  • 4.3.6 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8
  • 4.4 青少年情绪的研究38-40
  • 4.4.1 不同生源地的青少年情绪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8-39
  • 4.4.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情绪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9
  • 4.4.3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情绪的差异性显著检验39
  • 4.4.4 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的方差分析39-40
  • 4.4.5 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情绪的差异显著性检验40
  • 4.5 青少年应激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40-51
  • 4.5.1 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的心理韧性差异显著性检验40-41
  • 4.5.2 青少年应激与心理韧性、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41-43
  • 4.5.3 应激、心理韧性和认知重评对情绪的回归分析43-46
  • 4.5.4 心理韧性和认知重评在应激与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46-51
  • 第5章 讨论51-57
  • 5.1 青少年应激的特点51-52
  • 5.1.1 青少年应激的总体情况51
  • 5.1.2 青少年应激在不同生源、性别、年级的差异分析51-52
  • 5.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52-53
  • 5.2.1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总体情况52-53
  • 5.2.2 青少年心理韧性在性别、年级等变量上的差异53
  • 5.3 青少年情绪的特点53
  • 5.4 青少年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53-54
  • 5.5 青少年应激与心理韧性、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的关系54-55
  • 5.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55-57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57-61
  • 6.1 结论57-58
  • 6.2 启示与建议58-59
  • 6.3 不足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6
  • 附录66-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元花;段水莲;郭子贤;;公安专业新生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王雪;;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3 叶盈;何W,

本文编号:398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98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