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求实现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这就重视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巨大潜力的学生的存在,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指明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建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一、抓住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作为独特的一群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以“趣”引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例如,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可借助影片《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引出孩子们非常崇拜的神秘人物:
魔法师哈里波特。魔法师邀请同学们到魔法城里品尝神奇的苹果,而要想到达城堡必须解决小魔法师三次魔法中的问题。把教材上抽象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利用魔法师神奇的魔力较有趣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作为情境中的角色。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奇”激学。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总想弄个明白。如果能把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转化到学习中,那么它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以“奇”激“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入时在黑板上出示14个按“红、蓝、黄”顺序排列的气球,并对学生说:“老师不看黑板,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只要你们随意说出是第几只气球,老师便能很快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的。”结果,教师次次猜中.这个巧妙的导入设计.立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急于知道其中奥秘的动机。
为教学的成功铺设了良好的开端。
以“现”促学。小学生还有“爱表现”的心理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便给予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一旦他们在表现中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成功”作为激学的第一要素,关于创设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契机,多给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可以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稍深的问题让能力好的学生解答.稍浅的问题让能力一般的学生解答,再稍浅的问题让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解答,这样做不仅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表现机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快乐中产生动力,使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取得“源源不断”的成功。
二、关注生活需要。实现主动学习以往的传统教育,之所以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被动地灌进大脑的,在个体没有需要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导致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知识前进而能力滞后甚至停滞的状况。其实,引入新的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并进,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必须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个体本身需要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地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时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时,教师先提供了如下情境:小玉是个既能干又守时的好孩子!她每天都能按时上学.可是今天早上,小玉却迟到了。是怎么回事儿呢?学生议论纷纷着:是不是她昨天很晚才休息.睡过头啦?是不是她生病了?说不定是交通堵塞呢?接着,播放画面:小玉平时用的电子表坏了。妈妈给她买了一个新的机械钟。学生观察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这个钟跟原来的有数字显示的电子钟不一样!原来,钟变了一个样。小玉她不会看时间了,所以迟到了。最后,教师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看这类钟的方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一个普通、常见的生活情境— —小玉上学迟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玉迟到的原因是由于不会看钟。由此引发思考:这类钟怎么看,有什么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本案例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时间与El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他们学会认读时刻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要学会看这类型的钟,已经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生活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产生了学习知识的欲望。
综上所述,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本文编号:4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