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公共交往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2:01

  本文关键词:公共交往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交往 公民教育实践 公共性


【摘要】:公共交往是以公共领域为依托,以交往主体为基点,以公共价值为目标提出的一种交往对话理论。公共交往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精华,突显自愿性、平等性和价值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遵循公共伦理,弘扬公共理性、呼唤公共责任,提高公共行动能力。行为的交往模式是互惠的,双边的甚至是多维的,在公共交往中,是“不平等的人”的存在,却都应平等相处,享受消极自由,更应理性的追求积极自由,只有付诸行动,公共生活才得以展开,公民的卓越德性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学校公民教育的活动课程,,是在教育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相互联系。透过公共交往可以审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同时学校公民教育实践又可以通过公共交往的方式进行,是交往中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必然生成交往,并且是公共领域中的交往,超越私人交往的闭塞性,坚持公共交往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平等性。 本论文从公共交往的视角,对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详细介绍公共交往理论的相关内容,明确公共交往的含义、原则、意义,为从公共交往理论审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问题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和访谈方法,指出在公共交往视域中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归因,主要从公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公民教育实践方式和公民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方面提出问题,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归因。第三部分,提出基于公共交往视域下,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路径选择,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是要明确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内容和目标、坚持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的学校公共生活、提升交往主体的交往素质、拓展公共交往的方式几个方面逐层递进,共同提高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其中拓展公共交往的方式来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更是本论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公共交往 公民教育实践 公共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言9-17
  • 一、选题缘由9-10
  • (一)问题提出9
  • (二)选题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5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内研究现状13-15
  • 三、研究方法15-17
  • (一)文献分析法15-16
  • (二)访谈法16-17
  • 第一部分 公共交往相关概念阐释17-26
  • 一、公共交往的内涵17-19
  • (一)公共交往的理论基础17-18
  • (二)公共交往的含义18-19
  • 二、公共交往的原则19-20
  • (一)自愿交往原则19
  • (二)平等原则19
  • (三)价值公共性原则19-20
  • 三、公共交往的功能20-21
  • (一)个体功能20
  • (二)社会功能20-21
  • 四、公共交往的价值21-24
  • (一)公共交往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1-22
  • (二)公共交往是解决“德育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22-23
  • (三)公共交往是培养公民品质的必然要求23-24
  • 五、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关系24-26
  • (一)公共交往是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基础24
  • (二)学校公民教育是公共交往的实践方式24-26
  • 第二部分 学校公民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6-30
  • 一、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26-28
  • (一)公民教育内容和目标不清晰26
  • (二)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方式单一26
  • (三)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有效性不足26-27
  • (四)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三对矛盾27-28
  • 二、学校公民教育实践问题存在的原因28-30
  • (一)学校公民教育氛围不浓28
  • (二)教师公民教育素养不高28-29
  • (三)学生参与公民教育实践积极性不高29-30
  • 第三部分 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策略选择:基于公共交往的视角30-46
  • 一、明确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内容和目标30-31
  • 二、坚持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31-33
  • (一)人本取向31-32
  • (二)权责取向32
  • (三)能力取向32-33
  • 三、建构和谐的学校公共生活33-34
  • (一)注重班级公民式生活的建立33-34
  • (二)注重学校民主式管理的实现34
  • 四、提升交往主体的交往素养34-39
  • (一)提高交往主体交往话语的有效性34-36
  • (二)培育交往主体的公民品质36-39
  • 五、拓展多样的公共交往方式39-46
  • (一)网络式交往39-40
  • (二)服务式交往40-41
  • (三)传媒式交往41-43
  • (四)文化式交往43-44
  • (五)社团式交往44-46
  • 结语46-47
  • 注释47-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附录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叶飞;;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J];教育导刊;2012年06期

4 爱因斯坦 ,王兵;论教育[J];教书育人;2004年08期

5 黄可波;论传统文化在现代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3年10期

6 金生

本文编号:530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30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