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化观:现代人文价值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
本文关键词:主体性教化观:现代人文价值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
【摘要】:教化指向人的内在发展,规训则是对人外在规范的约束。当前"规训式"人文价值教育的改进,需要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向主体性教化观回归。主体性教化根本特征在于,选取形式与实质、内在与超越一体的路径,引发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转变。着眼于"教化"的内在秉性,主体性教化图式应当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化对象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教化内容由知识向精神的转化,内化图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化。
【作者单位】: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主体性教化 人文价值教育 理性回归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在中国文化中,“教化”与“文化”本身即存在着互动。中国古代思想上的“文化”,其“化”是动词,其意义是“以文化之”。先秦文献中的“文”,一方面是指与道德观念、政治意识相关的人伦秩序、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亦是指与文字典籍相关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但是,一旦将“文”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陶清;究竟应当以怎样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研究——兼与蒋大椿教授讨论[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10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丁东宇;;试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晓楠;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迎光;人有选择的自由吗?[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6期
2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刍议[J];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02期
3 刘超良;教育中的主体性寻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吴支奎;试论主体性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陈雯;论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Z1期
6 谭安奎;规范性、主体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辩正[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孙(韦华);;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体验模式[J];成才;2001年05期
8 李红惠;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罗德均,李芒;基于网络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10 蓝江;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悖论[J];理论学刊;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潘洁媚;;探索与研究主体性学习的网络型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7 石伏平;张新蕾;;道德与心理的整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成功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陈学明;;试论青少年德育中的主体性缺失[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10 周永龙;吴伟强;;传承百年厚积的道德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炳学 何春华;主体性·效益性·艺术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吴桂荣;尊重学生自由出发的自由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余跃明;让课堂“活而不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陈世珍;戒浮躁 弃肤浅 善学习 求真知[N];天津日报;2009年
6 东北师范大学 潘永兴;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N];光明日报;2010年
7 陈伟民;人民大道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梁惠红;抓住“五性”开展谈心工作[N];钦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7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巧玲;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劲;论人的主体性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炳志;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海蓉;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40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4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