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14 10:21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欺负现象随之出现。网络欺负是个体或群体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通信设备,有意地反复地伤害不容易保护自己的个体的一种攻击行为。近十年来,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欺负这一新兴研究主题,并对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国内有关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必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一些实证探究。 本研究以506名初中生为被试,通过问卷法考察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从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道德脱离对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网络欺负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网络欺负现象在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网络欺负行为和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8.8%和62.8%,网络社交场所是网络欺负事件的高发地。 2.初中生上网时间越多,网络欺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当前初中生的上网地点大部分是在家里;除电脑以外,智能手机是初中生主要的上网工具,这提高了网络交往的便捷性,可能进一步促使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 3.初中生网络欺负事件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经历更多的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行为。 4.初中生知觉到的母亲教养方式的水平显著高于父亲,表明在家庭生活中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5.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正相关,并且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更大。 6.初中生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道德脱离水平越高,其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越频繁。 7.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道德脱离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知觉到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的程度越大,其道德脱离水平越高。 8.道德脱离只在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和网络欺负行为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即道德脱离在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行为间、母亲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父母教养方式 道德脱离 网络欺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2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2
- 2 文献综述12-25
- 2.1 网络欺负的研究12-17
- 2.1.1 网络欺负的概念12-13
- 2.1.2 网络欺负的分类13-14
- 2.1.3 网络欺负的特点14-15
- 2.1.4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15-17
-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17-19
-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17
-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17-18
- 2.2.3 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欺负的影响18-19
- 2.3 道德脱离的研究19-22
- 2.3.1 道德脱离的概念19-20
- 2.3.2 道德脱离的心理结构20-21
- 2.3.3 父母教养方式对道德脱离的影响21
- 2.3.4 道德脱离对网络欺负的影响21-22
- 2.4 问题提出22-25
- 3 研究设计25-27
- 3.1 研究目的25
- 3.2 研究假设25
- 3.3 研究方法25-27
- 3.3.1 研究被试25
- 3.3.2 测量工具25-26
- 3.3.3 施测过程26
- 3.3.4 方法与统计26-27
- 4 研究结果27-36
- 4.1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27-29
- 4.1.1 初中生网络欺负与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27-28
- 4.1.2 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和网络受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28-29
- 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的关系29-30
- 4.3 初中生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0-31
- 4.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脱离的关系31
- 4.5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1-36
- 4.5.1 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1-33
- 4.5.2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3-36
- 5 讨论36-44
- 5.1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36-37
- 5.1.1 初中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普遍性36-37
- 5.1.2 性别对初中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影响37
- 5.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7-39
- 5.3 初中生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的关系39-40
- 5.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脱离的关系40
- 5.5 初中生道德脱离在母亲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40-42
- 5.6 启示42
- 5.7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42-44
- 6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3
- 附录53-5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59-60
- 后记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让青春在网络时代轻舞飞扬——学校德育直击青少年网络行为偏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10期
3 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1期
4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5 杨继平;王兴超;;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6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7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8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9 王兴超;杨继平;;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10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本文编号:540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4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