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形感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儿童图形感知研究
【摘要】:幼儿时期“玩儿”就是儿童生活的中心,随着对图像和图形认识的生成和情趣的增加,幼儿游戏的重点和趋向也会发生很大改变。本研究主要就儿童在图形方面的感知进行探究。 阅读了儿童图形感知方面的相关书籍以及上网搜索的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同时做了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整理社会调研工作并对比国内外的绘本的创作重点的不同,从中得到了自己对儿童图形感知认识的结论。 调查中图形的添加不但会使单调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几何图形显得平易近人,而且容易接触,就像幼儿经常玩的拼积木一样,拼图和积木等游戏能够反映出儿童内心的世界,这些积木被组合成的图形正反映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反应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因此,从这次研究中了解,在儿童早期教育中需要掌握两种力量,即“输入”和“输出”的能力,这关系到儿童的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对4岁和5岁的儿童在图形的“当作”这种行为上进行调查。那么行为上的这种“当作”,是否也表现在平面上,在此我做了一项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对4岁5岁小朋友“当作”这一平面的想象力调查工作。 在儿童的幼年时期更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一起热爱生活,一起多多去探索生活中的可能性,比如日本儿童馆的工作人员一样,用牛奶瓶去做一些再利用,这些手工制作对小朋友来说可能难度很大,但是在帮助大人做的同时小朋友可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那样足以培养小朋友们动手的能力,我也一直认为画画是一种动手能力,或许有的人会说我没有天赋不适合画画,但是家长能积极的引导孩子,如第一章提出的问题一样,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孩子讨论的水果的颜色啊,形状啊,味道啊等等多方面的刺激孩子的欲望,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去让孩子对世界产生兴趣,除了用眼看,还要尽可能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等。如把小朋友的眼睛蒙上让孩子摸摸各个东西,然后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或者一边触摸事物一边让小朋友说出内心的感受,像这样可以在大脑皮层形成综合性暂时神经联系,使观察结果更深刻、更牢固。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始终是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可塑性。儿童对图形感知中对比较大而且清晰的图形感兴趣。儿童对不易理解复杂的形、构图和题目的画面,从他们的选择中自动忽略了,儿童不仅靠视觉去感受,也从听觉来收集消息,把语言变成具体反映到画面上了,比如儿童在调研的时候会经常询问老师。儿童在感受周围的环境和收集消息的时候,倾向于选择适合题目或那时的情况的消息。所以在儿童输入信息的种类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次研究了解,要能够掌握两种力量,“输入”和“输出”的良好把握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成长同时也应该作为重点去培养。
【关键词】:几何图形 图形认知 感知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5;B8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2
- 1.1 提出问题10
- 1.2 研究背景10
- 1.3 研究创新10-12
- 第二章 儿童对图形感知的认知过程12-13
- 2.1 儿童对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感知12
- 2.1.1 感知的定义即感知的重点12
- 2.2 儿童对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感知12-13
- 第三章 儿童的图形“当作”感知方面的研究13-22
- 3.1 在儿童的感知过程中“当作”的表现行为13-14
- 3.2 对 4 岁和 5 岁的幼儿进行图形添加涂鸦社会调查14-22
- 3.2.1 对 4 岁和 5 岁的儿童进行图形添加“当作”的调查14-15
- 3.2.2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幼儿在图形当作上的认识的不同15-20
- 3.2.2.1 幼儿图形添加整体水平评估15-16
- 3.2.2.2 幼儿添加涂鸦中图形的分析16-20
- 3.2.3 幼儿图形涂鸦调研的总结20-22
- 第四章 儿童图形绘本研究22-28
- 4.1 外国儿童图形感知绘本和插图的解析22-27
- 4.1.1 三本图形感知绘本的共同点22-24
- 4.1.1.1 拟人化的表现手法22-23
- 4.1.1.2 表现手法上的相似23-24
- 4.1.2 三本图形感知绘本的不同之处24-26
- 4.1.2.0 阅读方式稍有不同之处24-25
- 4.1.2.1 在画面构图上稍有不同之处25
- 4.1.2.2 在绘本的语言上也各有千秋25-26
- 4.1.3 三本图形感知绘本研究的总结26-27
- 4.2 国内儿童图形感知绘本和插图的解析27-28
- 第五章 幼儿玩具的“语境”研究28-34
- 5.1 玩具的语义28-29
- 5.1.1 恩物28-29
- 5.2 绘本所配套的玩具的种类29-32
- 5.2.1 情景再现29-30
- 5.2.2 体验生活的玩具30
- 5.2.3 配套的玩具贴纸30-31
- 5.2.4 拼图游戏的玩具31
- 5.2.5 互动连线的玩具31-32
- 5.3 关于日本的儿童馆的介绍32-34
- 第六章 总结34-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 附:作品册38-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明;张莉芬;;他者感知研究理论述评:批判性接受与应用[J];德语人文研究;2013年02期
2 黎洁,赵西萍;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李翠萍;;心理学角度的权力感知研究综诉[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10期
4 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J];民族语文;1995年03期
5 田泽民;严艳;樊守伟;张少杰;;社区居民对历史街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J];价值工程;2013年31期
6 石锋;冉启斌;;普通话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对《汉语平调的声调感知研究》的再分析[J];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7 梁旺兵;孔令娜;;基于居民视角下的民族文化影响感知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健;魏光;;消费者对于场馆冠名的感知研究[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项瑛;基于Q方法论的杭州“三水”旅游者感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陈立松;南京亚青会赛事景观与形象系统的观众感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马红丽;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游客居民好客度感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虎;泰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轻声分辨度感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林爱明;永定县洪坑村土楼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冰;北京颐和园游客拥挤感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刘艳红;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的游客感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8 戴有根;流动空间下后现代消费价值感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贺玫;成都市民对青城山森林文化感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4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6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