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要】:成就目标和归因方式是近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三亚、成都和杭州三个不同城市的三所大学共24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以探究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希望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更多了解。
【作者单位】: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成就目标 归因方式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成就目标是目前国内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方平等人将成就目标定义为“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又叫学习目标,是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学习、掌握与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佩琳;;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2 谢玉兰;卢秀琼;;论从生活目标入手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J];教育评论;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静;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和相关处理策略运用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式灵;高职学生成就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德俊;;能力理论与成就动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许怀祥;李建伟;薄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3 杜宇;孙丽丽;;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4 卢志铭;王国强;;网络成瘾青少年归因方式与非适应性认知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5 谭春生;郑淑荣;;归因方式与自尊的焦虑情绪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6 郝丙辉;吴家荣;;东北高校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7 马兵兵;陈朝阳;;不同毕业取向大学生职业归因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比较[J];校园心理;2011年05期
8 郭英;陈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10期
9 张佳妮;彭洋洋;;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7期
10 任青;;高专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袁彦;杨玲;;中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内疚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省中学生道德情感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国瑞;;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朝阳;雷黄蓉;;中学学习不良学生的干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袁莉敏;张日f;;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叶一舵;肖盈;熊猛;;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择业归因方式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邹媛园;;大学生归因方式、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晖;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马兴通;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纯;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与归因训练在大学生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慧杰;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于燕;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7 郝丙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聂晓飞;大学生归因方式、焦虑水平及其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袁莉敏;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徐海云;中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方式与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7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6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