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5:02

  本文关键词: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大连市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近期走入人们视野极为频繁的人群。农民工对于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作为基础劳动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在城乡二元政策制约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相对缓慢,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弱势地位的影响下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虽然国家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较为重视,如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国家政策对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关注力度尚嫌不足,实际上忽视了农民工子女这一广泛弱势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教育发展进程。 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最大的城市,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未曾离开过农民工。尤其作为港口城市,较多的就业机会与较高的劳动报酬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子女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大连市,成为“有实无名”的大连市市民。然而,受农民工家庭情况、现行社会保障与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应该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动机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对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上述维度提出政策建议,希望对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相关研究做出贡献。 全文共分7章: 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等,并梳理了动机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3章:国内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对大连市的启示,总结北京、上海、深圳、营口、南昌等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大连市的启示。 第4章: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一般情况、体系建设情况等方面对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第5章: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维度对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第6章:加强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主要介绍了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结合公共物品理论、动机理论从政策、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对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进行对策建议。 第7章:结论。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大连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第一章 导 论11-19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 1.2 相关研究综述13-16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6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17
  • 1.5 主要创新点17-19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19-23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0
  • 2.1.1 农民工子女19
  • 2.1.2 心理健康教育19-20
  • 2.2 基础理论20-23
  • 2.2.1 动机理论20-21
  • 2.2.2 教育心理学理论21
  • 2.2.3 公共物品理论21-23
  • 第三章 国内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启示23-28
  • 3.1 国内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23-25
  • 3.1.1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23
  • 3.1.2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23-24
  • 3.1.3 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24-25
  • 3.1.4 其他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25
  • 3.2 各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大连市的启示25-28
  • 3.2.1 加大投入是趋势26
  • 3.2.2 摸清底细是前提26
  • 3.2.3 多方联动是保障26-27
  • 3.2.4 融合渗透是关键27-28
  • 第四章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28-39
  • 4.0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8
  • 4.1 大连市农民工年龄结构图28-29
  • 4.2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29-32
  • 4.2.1 学前教育不正规30
  • 4.2.2 家庭教育缺失30-31
  • 4.2.3 社会歧视31-32
  • 4.2.4 社会厌恶感32
  • 4.3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成效32-36
  • 4.3.1 各方重视,投入加大32-33
  • 4.3.2 理念创新,方法灵活33-34
  • 4.3.3 从“心”出发,寓教于乐34-36
  • 4.4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剖析36-39
  • 4.4.1 案例一:矫正家庭教育缺失学生36-37
  • 4.4.2 案例二:处理学生恶作剧的教育智慧37-39
  • 第五章 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9-47
  • 5.1 存在问题39-41
  • 5.1.1 心理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缺失39-40
  • 5.1.2 决策部门重视程度不够40
  • 5.1.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40-41
  • 5.1.4 社会关注不够41
  • 5.2 成因分析41-47
  • 5.2.1 制度方面41-42
  • 5.2.2 家庭方面42-44
  • 5.2.3 学校方面44-45
  • 5.2.4 社会方面45-47
  • 第六章 加强大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47-53
  • 6.1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47-48
  • 6.1.1 教育性原则47
  • 6.1.2 差异性原则47
  • 6.1.3 保护性原则47-48
  • 6.2 推进制度改革,提供良好心理成长宏观基础48-49
  • 6.2.1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48
  • 6.2.2 促进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48-49
  • 6.2.3 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等化49
  • 6.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49-53
  • 6.3.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49-51
  • 6.3.2 注重对家长的培训,补上家庭教育51
  • 6.3.3 加强社会宣传,引起社会支持与关注51-53
  • 第七章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5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中,姚小蓉;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杨仲夏,韩丁;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3 祁新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陈利虎,马洪涛;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减负”[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家;2000年06期

6 翟安平,张懿红;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社科纵横;2000年01期

7 张亚东,刘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0期

8 王丽芹,陈凤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刘晓仙;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10 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文建;;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2 黄怀宁;;制定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标准突破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瓶颈[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宋振韶;;高校教师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郭辉;李蔓荻;祖娜;;加强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朱晓红;;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与措施[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8 汪向东;;地震后受灾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郑莉君;韩蔓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郑莉君;;维护心理健康迎接21世纪的到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心理健康辅导员呼之欲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严建雯 金一波;心理健康教育:让健康人更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郑家艳 实习生 孔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年

4 柳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重庆日报;2004年

5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任伟;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俞文智;心理健康教育初探[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郭念锋;你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晓刘;老师,您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文s

本文编号:609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09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