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共情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22:2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共情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以往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90后大学生这一主体,调查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现状与特点,并且探讨共情训练对当代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调查和干预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意见。 方法研究一:通过对383名大学生发放中文版人际指针量表(IRI-C),通过该问卷调查90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与特点,并就调查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研究二:根据中文版人际指针量表(IRI-C)的得分,筛选出得分低于2分的50位学生,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控制组,每组25人。对实验组25人进行共情能力的干预实验,研究共情能力的干预实验能否在短期内提高被试的共情能力。 结论研究一:大学生共情能力总体水平较好,并且在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三个维度上共情状态表现较好,尤其是在共情关注这个维度上共情状态更加积极。大学生共情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女大学生在共情能力上高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在共情关注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共情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三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在共情总体能力和四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独生子女。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因素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在存在情总体,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三、大四两两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四个年级的共情能力均分是从大一到大四呈下降趋势。在生源地这个因素上,城市学生,县城学生,村镇学生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和个体忧伤三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共情总体能力,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注,个体忧伤四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二:大学生共情能力通过干预实验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和后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经过共情训练其和未经共情训练的控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共情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作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共情 干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前言7-9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9-11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研究假设10-11
- 2 文献综述11-21
- 2.1 共情概念11-12
- 2.2 共情测量12
- 2.3 大学生共情研究及影响因素12-15
- 2.3.1 共情与人格12-13
- 2.3.2 共情与情绪智力13
- 2.3.3 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13-14
- 2.3.4 共情与人际关系14-15
- 2.4 关于共情干预的研究15-18
- 2.4.1 国外关于共情干预的研究15-18
- 2.4.2 国内关于共情干预的研究18
- 2.5 关于大学生共情干预的研究18-19
- 2.6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19-21
- 3 大学生共情特点现状分析21-35
- 3.1 研究目的21
- 3.2 研究对象21-22
- 3.3 研究工具22-23
- 3.4 问卷施测23
- 3.5 数据统计23
- 3.6 结果23-29
- 3.6.1 大学生共情能力描述性分析23-24
- 3.6.2 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4
- 3.6.3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4-25
- 3.6.4 不同专业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5-26
- 3.6.5 不同年级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6-27
- 3.6.6 是否是班干部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7-28
- 3.6.7 不同生源地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8
- 3.6.8 父母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28-29
- 3.7 分析与讨论29-35
- 3.7.1 大学生共情能力总体状况分析29
- 3.7.2 性别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29-30
- 3.7.3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0-31
- 3.7.4 专业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1-32
- 3.7.5 年级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2
- 3.7.6 担任学校或班级职务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2-33
- 3.7.7 生源地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3-34
- 3.7.8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共情能力影响性分析34-35
- 4 大学生共情干预研究35-42
- 4.1 研究目的35
- 4.2 研究对象35
- 4.3 干预措施35-38
- 4.3.1 共情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35-36
- 4.3.2 共情方案的设计36-38
- 4.3.3 共情干预的流程38
- 4.4 数据处理38-39
- 4.5 研究结果39-41
- 4.6 讨论41-42
- 5 教育建议42-45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永伟;崔秀文;;试析高校班干部的“官僚症”现象[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钰;刘革新;吴建军;;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3 吕勤;左艳艳;;共情与饭店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娜娜;;浅谈高校班干部的选拔标准和产生方式[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11期
5 暴占光;赵瑞君;;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辅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6 杨辉;安秀琴;宋丽萍;邱玉芳;;共情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年17期
7 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曹明乐;;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行为探析——基于南京工业大学08级新生高考志愿选报调查[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9 魏源;;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2期
10 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669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6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