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心理辅导: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

发布时间:2017-08-28 14:30

  本文关键词:心理辅导: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辅导 德育人文关怀 积极思维 健全人格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德性,还要注重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心理辅导与德育人文关怀同属学校教育,共同服务于个体成长成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辅导具有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为一体的人文关怀特质,与德育人文关怀存在深层契合,所以,将心理辅导作为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德育人文关怀实现终极目标的路径。 全文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始终,论述心理辅导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两条途径:一是积极思维指导个体积极行为是个体在实践中修炼善行、养成德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心理辅导通过引导个体正确归因,习得乐观,体验积极情绪,积累积极心理资本等方法来培养积极思维,达到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正能量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目的。二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个体能够自由实践,并在实践中塑造美的心灵。心理辅导通过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提高人格认知,加强自我意识和提高情绪管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个体身心人格的协调、智慧人格的增长、道德人格的提升和审美人格的完善。心理辅导作为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对学校改变“无人的教育”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从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着手,引导个体求真、寻善、至美,通过培养积极思维和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赋予人正能量,培育人成熟心智,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辅导 德育人文关怀 积极思维 健全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8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0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选题意义12-13
  • 1.3 研究思路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5 论文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4-15
  • 1.5.1 重点与难点14
  • 1.5.2 可能创新点14-15
  •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15-20
  • 1.6.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6.2 我国研究现状16-18
  • 1.6.3 文献资料评介18-20
  • 2 心理辅导与德育人文关怀的关系20-29
  • 2.1 心理辅导的含义20-21
  • 2.2 德育人文关怀的丰富内涵21-22
  • 2.3 心理辅导的人文关怀特质22-25
  • 2.3.1 生命关怀:心理辅导的个体价值22-23
  • 2.3.2 心理和谐:心理辅导的社会价值23-25
  • 2.4 心理辅导与德育人文关怀的深层契合25-29
  • 2.4.1 共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25-26
  • 2.4.2 共同以真善美为价值追求26-29
  • 3 培养积极思维:心理辅导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29-48
  • 3.1 积极思维体现德育人文关怀的意蕴29-36
  • 3.1.1 积极思维赋予人正能量29-31
  • 3.1.2 积极思维开发人的潜能31-34
  • 3.1.3 积极思维提升人的道德境界34-36
  • 3.2 心理辅导培养积极思维的功能36-42
  • 3.2.1 挖掘功能——深层挖掘人性的积极成分36-38
  • 3.2.2 转换功能——实现“潜念”到“专念”的改变38-40
  • 3.2.3 引领功能——引领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40-42
  • 3.3 心理辅导培养积极思维的方法42-48
  • 3.3.1 引导正确归因,习得乐观42-43
  • 3.3.2 体验积极情绪,培养正向思维43-45
  • 3.3.3 开发个体人力资源,积累积极心理资本45-48
  • 4 塑造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指向48-65
  • 4.1 健全人格塑造与德育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48-54
  • 4.1.1 身心人格是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基础49-51
  • 4.1.2 智慧人格是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动力51-52
  • 4.1.3 道德人格是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关键52-53
  • 4.1.4 审美人格是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根本53-54
  • 4.2 心理辅导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内容54-58
  • 4.2.1 人与自身:知情意行协调统一54-56
  • 4.2.2 人与环境:共处共生共荣56-58
  • 4.3 心理辅导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58-65
  • 4.3.1 通过团体辅导协调身心人格58-59
  • 4.3.2 通过提高人格认知促进智慧人格59-61
  • 4.3.3 通过辅导自我意识提升道德人格61-62
  • 4.3.4 通过提升情绪管控能力完善审美人格62-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智;;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叶浩生;;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彭岳鹏;关于学校德育与心理辅导的比较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杨叔子;是“育人” 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6 许小红;;中西思维方式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阐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7期

8 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张晓辉;;大学德育与心理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常若松;以马克思主义重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上)[J];教育科学;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748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748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