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育理论接受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31 20:44

  本文关键词:教育理论接受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理论 接受 教育理论接受


【摘要】:在生活中,“接受”是“对事物容纳不拒绝”。在各界学术领域中,人们赋予“接受”更为深刻饱满的内涵。“教育理论接受”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动态过程与静态成果的统一。教育理论接受活动是教育领域内的“居民”,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新人”。在教育研究领域针对“教育理论接受”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对相关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体现其理论价值;同时对于改善教育理论,优化教育实践,缓和二者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在丰富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阐明教育理论接受的内涵和体系,并运用访谈法联系实际对教育理论接受的现状进行考察,最后以优化教育理论接受、调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为目的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和改进策略,全文包含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对与本文相关的接受理论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 第二部分,对以往教育理论和接受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明晰教育理论和接受的内涵,进一步阐明教育理论接受的内涵。 第三部分,对教育理论接受的体系进行详细系统的说明,包括教育理论接受的要素、动因、过程和功能,全面认识教育理论接受活动。 第四部分,对理论者和实践者进行访谈,分析访谈结果,,并挑选教育理论接受的个案进行分析,初步认识教育理论接受的现状。 第五部分,为改善教育理论接受的现状,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出了构建教育共同体的途径,并对理论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建议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教育理论 接受 教育理论接受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3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文献综述9-11
  • 三、 研究方法11
  • 四、 研究意义11-13
  • 第一章 何为教育理论接受13-32
  • 一、 教育理论接受的思想源泉13-28
  • (一) 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13-20
  • (二) 接受理论的相关研究20-28
  • 二、 教育理论接受的内涵28-32
  • (一) 什么是教育理论28-29
  • (二) 什么是接受29-30
  • (三) 什么是教育理论接受30-32
  • 第二章 教育理论接受的体系32-43
  • 一、 教育理论接受的要素32-36
  • (一) 教育理论接受的主体——教师32-34
  • (二) 教育理论接受的客体——教育理论34-35
  • (三) 教育理论接受的客体开发者——理论研究者35
  • (四) 教育理论接受的媒介35-36
  • (五) 教育理论接受的环境36
  • 二、 教育理论接受的动因36-38
  • (一) 教育理论接受的内因37
  • (二) 教育理论接受的外因37-38
  • 三、 教育理论接受的过程38-40
  • (一) 筛选择取38-39
  • (二) 学习整合39
  • (三) 内化运用39-40
  • 四、 教育理论接受的功能40-43
  • (一) 滋养教师40-41
  • (二) 引导实践41
  • (三) 改善理论41-43
  • 第三章 教育理论接受的现实考察43-58
  • 一、 基于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访谈分析43-50
  • (一) 实践者:接受教育理论吗?43-46
  • (二) 研究者:教育理论何以被接受?46-50
  • 二、 基于我国两个教育理论的个案分析50-58
  • (一) 素质教育理论的建构、传播及其接受50-53
  • (二)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传播及其接受53-58
  • 第四章 教育理论接受的途径与策略58-68
  • 一、 走向共同体:教育理论接受的根本途径58-61
  • (一) 教育领域中的共同体58-59
  • (二) 教育共同体的建构59-60
  • (三) 教育共同体的互动60-61
  • 二、 研究者:提高教育理论的可接受性61-65
  • (一) 增强可靠性62-63
  • (二) 提升可用性63-64
  • (三) 完善合理性64-65
  • 三、 实践者:积极接近教育理论65-68
  • (一) 端正理论认识65-66
  • (二) 加强理论学习66
  • (三) 强化理论意识66-67
  • (四) 开展行动研究67-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3
  • 后记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黄甫全;素质教育悖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学原创[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4 陈桂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周作宇;评关于教育理论的性质之争[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6 郑金洲;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刘铁芳;略论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期

8 朱晓宏;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兼评“理论脱离实际”说[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6期

9 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10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767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767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