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大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调查与比较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维汉大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调查与比较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摘要】:新疆维汉大学生作为维汉民族交往的主体之一,由于受其自身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跨文化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维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跨文化认知能力高于汉族学生对维族文化的跨文化认知能力;来自城市的维族学生其跨文化认知能力明显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来自疆内的汉族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高于来自疆外的学生。
【作者单位】: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维汉大学生 跨文化认知能力 调查与比较
【基金】: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DSKSS1304)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ChenStarosta(1999)系统地归纳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面——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指一个人对他文化与自文化异同点的理解或感悟能力,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疆维汉大学生作为维汉民族交往的主体之一,由于受其自身民族特有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明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与情感[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2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1期
3 崔延虎;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古丽扎尔·吾守尔;维汉交际称呼语对比[J];语言与翻译;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保;;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婷;文慧;;建构主义理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萍;;利用希腊神话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邹华;孙芳琴;;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陈化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7 王德易;;浅论英语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张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伦理文化诉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莉;;大学生跨文化智商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湛uQ;;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金南顺;郭寻;李英;;外向型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开发模式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沈小碚;傣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交际策略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李亚娜;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婷;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春玲;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论新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秀琴;基于教材评估模式下的《新世界大学英语》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翠翠;90后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关键性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颗;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亮;《新标准大学英语》中文化内容研究及评价[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10 张虹;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桂诗春;认知与语言测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12期
3 韩征顺;;跨文化管理的“跨越”与“超越”[J];企业经济;2007年08期
4 马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5 陈光磊;;从“文化测试”说到“文化大纲”[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6 施家炜;;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7 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教学;1992年02期
8 王振亚;现代语言测试模式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9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10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虹;冯丽春;;论隐喻的跨文化认知[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2 单晓莹;;俄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对比[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3 王四正;;文化自觉与文化认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陈映戎;;文化认知:价值冲突与认知模式——以“愚公移山”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董博;;文化认知的富集与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林宝珠;;英汉动物隐喻形态的文化认知模式构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7 李长泰,朱方长;对文化认知的哲学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曲占祥;;隐喻的文化认知及英汉表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耿维峰;侯淑声;;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闫清景;;文体特征与文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彬;新华侨华人对春节的文化认知[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百草校园吐芬芳 中药教学出文章[N];东莞日报;2011年
3 哈尔滨理工大学 刘立群;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国学素养[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呼建勇;文化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骋;菲律宾华校学生华文学习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状况调查[D];暨南大学;2013年
3 张晓亮;熟语的文化认知[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秀菊;俄汉语中与“人”有关的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5 齐茜;基于文化认知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朱宏;俄汉语颜色词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7 蒋旭;俄罗斯歌曲歌词中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红艳;菲律宾义德女校华裔中学生华族文化认知认同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9 沈瑛;从文化认知角度分析中国英语[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熊悦廷;基于教材分析的中缅中小学生汉文化认知度对比分析[D];云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2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1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