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大学生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群际接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维族大学生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群际接触的影响
【摘要】: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让99名在人口统计学上与汉族不同接触程度的维族大学生再认维汉面孔,并填写社会接触和个性化经验量表,以考察本族效应是否能从种族间拓展到种族内不同民族间,以及群际接触的质和量对本族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维族大学生中与汉族中低接触者本族效应显著,高接触者未出现本族效应;接触量与个性化经验都与本族效应的幅度显著负相关;且相对优势分析表明个性化经验比接触量更能影响本族效应。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 本族效应 面孔识别 个性化经验 群际接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新疆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1XJJC190001和11YJCZH10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KS0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31200780)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Young,Hugenberg,Bernstein,Sacco,2012)。本族效应会影响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往(Young et al.,2012),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价值已受到诸多领域专家的重视。大量研究显示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年05期
2 王乾东;胡超;傅根跃;;幼儿面孔加工异族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欢;;检察官压力源实证调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方方;张冰梅;任竞;王宁远;;重庆市公共图书馆馆员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年04期
5 白玉苓;;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以服装企业知识型员工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裴利芳;王燕妮;;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与研究发展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稂丽萍;;图书馆员工作倦怠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年01期
9 刘方方;王福;张冰梅;;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年03期
10 郑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经济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婉丽;;中庸文化取向下的组织成员创新意愿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垂凯;时勘;;IT员工的工作需求、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春辉;马世超;;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编制的验证性因素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向东;马丹英;;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伟颖;房地产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罗昱;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情绪劳动、工作产出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孟凡良;中央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皮永华;组织公正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报复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朱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及其对职业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魏海燕;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探索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鞠芳辉;民营企业变革型、家长型领导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潘孝富;生产型企业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丹;EI培训对外向型企业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卫巍;高校行政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航;导游员工作倦怠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占立;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时间管理倾向调节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5 魏红;80后大学毕业生工作倦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蓬蓬;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汤磊;企业知识员工的自我领导现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原涛;上海青年知识员工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袁媛;湖南省林业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洋;民营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速励,沈政;面孔识别的“特殊性”[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2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尹海兰,李新旺;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不同脑机制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彭小虎,王国锋,罗跃嘉;面孔认知及其神经机制的独特性[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5 樊倩;隋雪;;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9期
6 赵瑞芳;胡溥;;面孔识别中跨种族效应的形成及对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7 伊丽莎白;;“面孔优先”之谜[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8年01期
8 张伟伟,陈玉翠,沈政;从面孔模块到马赛克──视觉特异性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1年02期
9 陆雪松;周曙;陆兵勋;秦洪云;王蓓蓓;周宏珍;罗一峰;郑能韬;刘玲;;面孔表情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的性别效应[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汪亚珉;黄雅梅;;面孔识别中的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怡娜;兰继军;;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蒋长好;郭德俊;方平;赵仑;;悲伤面孔识别的ERP研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贡京京;苗丹民;田建全;;汉字“品”在作为汉字、简化面孔、英文字母组合条件下的倒置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韩磊;高峰强;郭永玉;马娟;焦亭;;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神经生理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段海军;麻丽丽;赵慧芳;;面孔与物体识别能力及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晶晶;;维吾尔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元魁;王彩;周建中;;卡通面孔识别和表情特征分析的ERP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裴燕红;隋光远;;情绪对面孔识别中本族偏向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跃嘉;;社会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桄;朱v,
本文编号:887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8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