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21 07:06
本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网络教学 交互活动 交互主体 交互客体 指标体系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互联网技术引发了国际教育界的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 然而,网络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师生的隔空分离,隔空分离导致的弊端便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其他教学资源的交互活动受阻,因而必须借助于互动载体也就是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活动。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交互活动水平是影响网络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网络教学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交互活动的优劣反映着网络教学的质量,因此对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网络教学交互活动中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展开研究。 国内,对于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交互活动的定义、特性以及实现途径的阐述;几种交互活动的手段和方法的介绍;部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以及应用情况的分析和探索。在国外,对于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交互的特性优势、交互过程的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网络教学相关网站的调研及理论上的分析,从高校网络教学主客体出发首先对“交互活动”、“网络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交互”的含义进行阐明,然后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穆尔的交互自主理论等理论以及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特征归纳总结了高校网络教学的“主客体”特征,并且对于高校网络教学交互的形式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确立了高校网络教学的“主客体交互模式”,之后在对“交互活动模式”进行探索分析、专家调查、数据统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指标体系制定原则,编写了一套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多次的专家咨询直到第五次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则第五次的数据统计便可以被采纳。在确定了交互各指标及指标的权重值之后继而形成了一套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利用信效度检验对此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相关系数R为0.513,具有中度的相关性;A和B的显著性为0.012,因为0.012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05上A和B相关性是显著的,因此A和B是具有显著性相关的。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是真实合理有效的。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文献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一共参阅了中外关于网络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200多篇,相应的书籍12本,以及相应的指标集、量表17张。汇总了181项指标,通过反复的筛选,通过去掉重复的、意义不大的,非本质的指标,合并同类项等最终确立了7个维度和36个二级指标。 本研究的创新点: 1)、确立了高校网络教学中交互主客体要素和模式。 2)、构建了具有操作性的系统完善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制定网络教学交互活动评价指标可以直观清晰地判断一门网络课程的水平,建立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指标体系,可以规范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活动,指导设计与开发高校网络教学交互功能,达到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教育宗旨。由于条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出的交互活动要素及模式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也未能对该指标体系做出充分的应用研究,因此该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校正。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学 交互活动 交互主体 交互客体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导言10-16
- 1.1 背景及问题10-12
- 1.2 价值12-13
- 1.2.1 理论价值12
- 1.2.2 实际价值12-13
- 1.3 思路13-14
- 1.4 方法14-16
- 2 核心概念界定16-18
- 2.1 交互活动16
- 2.2 网络教学16-17
- 2.3 网络教学交互17-18
- 3 文献综述18-30
- 3.1 网络教学交互的发展历程18-19
- 3.1.1 第一代:以印刷为媒介18
- 3.1.2 第二代:以录音广播电视为媒介18
- 3.1.3 第三代:以数字化为媒介18-19
- 3.2 网络教学传统教学(即面授教学)的区别19-21
- 3.2.1 思想基础19
- 3.2.2 教学媒介19
- 3.2.3 师生的关系19-20
- 3.2.4 教学的时间和空间20
- 3.2.5 教师控制力20
- 3.2.6 教育功能20
- 3.2.7 学生的选择权力20-21
- 3.3 网络教学交互关键问题21-23
- 3.3.1 网络教学交互要素21-22
- 3.3.2 网络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22-23
- 3.4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23-25
- 3.4.1 构成与分类23-24
- 3.4.2 技术支持24-25
- 3.4.3 校园网的迅速发展25
- 3.5 理论基础25-28
- 3.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5-26
- 3.5.2 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26-27
- 3.5.3 穆尔的交互自主理论27
- 3.5.4 霍姆伯格(Holmerg)的教学指导会话27-28
- 3.5.5 双向交流理论28
- 3.5.6 加里森(Garrison)的通信和学生控制理论28
- 3.6 小结28-30
- 4 网络教学交互要素和模式30-36
- 4.1. 交互要素的确立30-34
- 4.1.1 学习者31
- 4.1.2 教师31
- 4.1.3 课程资源31-32
- 4.1.4 教学内容32
- 4.1.5 交互活动界面32-33
- 4.1.6 交互活动软件33
- 4.1.7 交互活动硬件33-34
- 4.2 交互主客体模式34-36
- 5 网络教学交互指标36-40
- 5.1 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36
- 5.2 二级指标的确定思路36-37
- 5.3 二级指标的形成37-40
- 5.3.1 二级指标的确定方法37-38
- 5.3.2 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初步框架的形成38-40
- 6 一级和二级交互指标的权重确定40-48
- 6.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40-41
- 6.2 思路与实施步骤41-45
- 6.2.1 专家第一轮评议41-43
- 6.2.2 专家第五轮评议43-45
- 6.3 结果分析45-48
- 7 高校网络教学交互指标体系的检验48-52
- 7.1 检验思路48
- 7.2 检验步骤48-49
- 7.3 检验结果49-50
- 7.4 小结50-52
- 8 总结52-54
- 9 创新与不足54-56
- 参考文献(REFERENCE)56-58
- 附录58-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姆斯·泰勒,王立勋;网上的教与学研究:积极者、旁观者和消极者[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9期
2 余胜泉;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8期
3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4 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5 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6 魏志慧,陈丽,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王磊;李艺;;网络教学中的交互[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1期
9 张秀梅;丁新;;迈克尔·穆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3期
10 郭利周;郭晓萍;;从“建构”角度看网络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美静;课程论坛中教学互动深度的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3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9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