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0:25

  本文关键词: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问题 问题求解 微课程 设计


【摘要】:问题求解能力是高阶思维能力中的一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培养目标之一;由于问题求解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导致对问题求解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而将问题求解理论运用于课程及教学设计实践中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本文以微课程设计为核心,结合问题求解理念进行分析,采取了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两条路线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本文从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问题求解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微课程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界定。在深入研究问题求解过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微课程的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有着一定的逻辑相似性。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当成一种问题求解过程。 依托以上理论假设,推演出微课程的结构要素包括:问题、目标、情境、资源、互动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理论、ADDIE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出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模式操作首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以确定微课程的选题;其次根据良构和劣构问题的不同特征,阐述两种类型问题的设计;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微课程目标;最后设计微课程的情境、资源、互动和学习评价环节。研究认为:视频资源设计是微课程资源设计的核心,其设计需要在对问题识别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内容、方法、媒体和策略,结合问题的求解过程设计视频内容。同时根据视频学习的需要提供相关辅助资源、课程导学、练习反思、讨论交流和评价。论文在阐述微课程设计中,对良构和劣构的问题微课程设计进行了差异比较,从而建构了支持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微课程设计模式。 第二部分,从实践视角出发,本文选取了在国内微课程影响力比较大的两个微课程活动(即“中国微课大赛”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对象,以微课程设计的结构要素为分析内容,对微课程材料进行观测、统计和分析,并使用EXCEL和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到结论:理工类学科里基本呈现良构问题微课程,高职类和文史类学科里劣构问题微课程居多;课程目标设置上,知识目标在良构问题微课程中更多体现,而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在劣构问题微课程中更多体现;教学手段上,练习法在良构问题微课程中更多体现,讨论法在劣构问题微课程中更多体现;良构问题微课程更多附有具有思考练习题。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研究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在TEDED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各选取了两门良构和劣构问题微课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分别验证了良构和劣构问题微课程设计差异以及所得模式的操作可行性;并尝试设计了微课程设计参考模板,,以期为微课程设计提供实践参照。
【关键词】:问题 问题求解 微课程 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9-11
  • 1.1.1 微课程的研究背景9
  • 1.1.2 问题求解学习的背景9-10
  • 1.1.3 微课程及问题求解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10-11
  • 1.1.4 问题的提出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5
  • 1.2.1 关于问题求解学习的研究现状11-13
  • 1.2.2 关于微课程的现状13-15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框架15-16
  • 1.4 意义和方法16-18
  • 1.4.1 研究意义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18-28
  • 2.1 核心概念18-23
  • 2.1.1 问题18-20
  • 2.1.2 问题求解20-21
  • 2.1.3 微课程21-23
  • 2.2 理论基础23-28
  • 2.2.1 课程理论23-25
  • 2.2.2 ADDIE 教学设计模式25-26
  • 2.2.3 情境认知理论26-28
  • 3 问题求解与学习28-37
  • 3.1 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28-31
  • 3.2 问题求解学习设计的要素31-37
  • 3.2.1 问题求解的影响因素32-34
  • 3.2.2 问题求解学习设计的要素34-37
  • 4 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37-56
  • 4.1 微课程的特征及信息技术环境37-38
  • 4.2 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结构要素38-39
  • 4.3 支持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39-54
  • 4.3.1 学习需求分析40-41
  • 4.3.2 问题设计41-42
  • 4.3.3 目标设计42-43
  • 4.3.4 情境设计43-44
  • 4.3.5 资源设计44-52
  • 4.3.6 互动设计52-54
  • 4.3.7 评价设计54
  • 4.4 支持良构和劣构问题的微课程设计模式54-56
  • 5 基于微课程比赛的实证分析56-65
  • 5.1 分析对象及内容56-58
  • 5.2 统计结果及分析58-65
  • 6 基于微课程比赛的案例分析65-80
  • 6.1 支持良构问题的微课程案例分析65-73
  • 6.1.1 微课程案例一:《How Touchscreens Work?》65-71
  • 6.1.1.1 案例来源65-67
  • 6.1.1.2 案例分析67-71
  • 6.1.2 微课程案例二:《环己烷椅式构象》71-73
  • 6.1.2.1 案例来源71
  • 6.1.2.2 案例分析71-73
  • 6.2 支持劣构问题的微课程案例分析73-80
  • 6.2.1 微课程案例一:《Is time travel possible?》73-77
  • 6.2.1.1 案例来源73-74
  • 6.2.1.2 案例分析74-77
  • 6.2.2 微课程案例二:《美国历史的起点——跳出西方中心观》77-80
  • 6.2.2.1 案例来源77
  • 6.2.2.2 案例分析77-80
  • 结论80-84
  • 参考文献84-88
  • 附录 188-94
  • 附录 294-97
  • 致谢97-9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avid H.Jonassen ,钟志贤,谢榕琴;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David H.Jonassen,钟志贤,谢榕琴;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黄梅;宋乃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5 孙泽文;左菊;;课程目标:概念、功能及其分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刘慧霞;马建伟;闫秀英;闫长虹;;微课在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年04期

7 陈敏;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6期

8 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9期

9 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年04期

10 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91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1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