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创新高校MOOCs本土化思路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创新高校MOOCs本土化思路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对世界教育格局、理念及技术产生不可估量的变革影响。面对新一轮世界教育改革浪潮,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主动、积极地借鉴、吸收及转化MOOCs所带来的冲击与压力,成为实现高校教育改革与中国梦的关键。该文借助文化适应理论,在回顾高校MOOCs发展的基础之上,借助"跨文化适应模型""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对陌生文化的适应模型"对高校MOOCs本土化特征、影响因素及阶段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模式",提出创新高校MOOCs本土化的发展思路。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关键词】: MOOCs 创新 本土化 文化适应理论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12年,在教育技术领域内由MOOCs引发的一场“教育与技术的变革海啸”正席卷中国教育大地。这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开放式在线课程进入人们视野,这一年也被称为MOOCs之年。2013年初,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MOOCs平台edX,成为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兆欣;;比较教育,为何研究?——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2 刘丹;;公民教育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3 芮国强;张振宇;;高等教育的当代发展及其价值反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李涛;;社会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2期
5 杨进;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原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6 张良;刘茜;;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7 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楚江亭;;教育学研究:历史考察及省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9 肖珊;;浅谈英语教育的本土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10 李枭鹰;魏晓娜;;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本土化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萌;示范性高中办学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德辉;手机本土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3 杨颖;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主权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龙海霞;反思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艾斌;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政府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晓音;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9 曹瑞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本土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朱莉;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引入过程中的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栋;王景贵;;从“适应理论”分析男子中长跑有氧与无氧训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郑晓鸿;;应激、超量恢复及适应—疲劳学说发展述评[J];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02期
4 吴琼;;文学翻译与语用充实——简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的两个中译本[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饶敏;;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适应理论的证实性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陈建文;陈莎;;极端应激情境下寻求健康和幸福的新视点——认知适应理论(CAT)[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戴莉莎;;文化适应理论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9期
8 武英杰;张玉双;;文化适应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肖天;;重视训练学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7期
10 刘晓青;;浅论玻意耳——达尔文适应理论的范式更替[J];社科纵横;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理强;;专项化训练和“运动应激与适应理论”[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晓青;李力;;浅论玻意耳——达尔文适应理论的范式更替[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赵学琳;;论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继兰;交际适应理论在中国背景下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的可适用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涂娟;娱悦类手机短信的言语交际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敏波;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3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6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