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地域化绿色建筑探析与实践——合肥市青少年科技馆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03 06:04

  本文关键词:地域化绿色建筑探析与实践——合肥市青少年科技馆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地域性 绿色建筑 建筑表皮 节能设计


【摘要】:通过合肥市青少年科技馆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地域性和绿色节能设计,探讨了地域性与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应用,提出建筑表皮遮阳、景观、采光和通风方面的合理性设计方法和整体性设计策略。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关键词】地域性 绿色建筑 建筑表皮 节能设计
【分类号】:TU244.6;TU201.5
【正文快照】: 0引言面对不断趋同化与世界化的压力,人们逐渐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与地域性的重要性。地域化的建筑创作扎根于当地现实生活之中,体现了建筑所处地域的生活背景与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域性建筑创作受到区域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和建筑材料与技术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似齐,赵晓峰,姜东成;地域化建筑创作概述及研究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彭建国;汤放华;;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思路与方法[J];华中建筑;2010年11期

3 罗文兵;;探索多元化的地域建筑创作[J];建筑创作;2008年12期

4 李钢;李保峰;龚斌;;建筑表皮的生态意义[J];新建筑;2008年02期

5 张宇;于辉;;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做法[J];中外建筑;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迪;;从上海世博建筑看当代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J];工业建筑;2010年11期

2 戴念牧;;浅析地域性建筑传统文化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云南怒江州体育馆建筑设计方案为例[J];福建建筑;2013年05期

3 张文婷;;科技新材料在科普展馆中的应用和设计[J];硅谷;2014年14期

4 黄艳雁;陈宏;袁黎;;夏热地区建筑表皮节能改造的隔热效果实测与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许剑峰;李冰;张进;陈映帆;;彩色不锈钢的美学特性及应用[J];工业建筑;2014年11期

6 郦伟;郦诗原;;建构、反思与超越: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进展[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彭建国;汤放华;;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思路与方法[J];华中建筑;2010年11期

8 朱贺国;;上海世博建筑表皮低碳实践浅析[J];建筑;2011年16期

9 朱茜;;绿色生态建筑表皮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10 李钢;杜庆;侯叶;;办公建筑表皮形式的生态剖析[J];城市建筑;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戈晓宇;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产斯友;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国烽;山岳型风景区对外交通枢纽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惠超微;高层办公建筑表皮可持续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晓康;基于新能源技术下的公共建筑表皮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源林;广西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寇扬;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遮阳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林燕;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7 吴燕;“N空间”:高层建筑地域性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杨姗;基于生态技术的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冯雨;河南新农村民居建筑概念设计与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罗艺晴;江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设计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文兵;;探索多元化的地域建筑创作[J];建筑创作;2008年12期

2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上)[J];建筑学报;1997年02期

3 李保峰;“双层皮”幕墙类型分析及应用展望[J];建筑学报;2001年11期

4 何镜堂;当前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04年07期

5 希莫斯·亚那斯,李华,沈康;环境性建筑:主要的议题与近来的设计[J];世界建筑;2004年08期

6 刘晓红;;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我国二十世纪前叶建筑形态构成举隅[J];中外建筑;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东;现代建筑与环境[J];安徽建筑;2000年02期

2 顾馥保,汪霞;门的文化与“门式”建筑[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3 陈燮君;;凝固于昨天的城市音乐——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谈[J];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02期

4 吴建刚;台阶建筑与建筑台阶[J];建筑;2003年02期

5 朱涛;八步走向非常建筑[J];建筑师;2004年02期

6 蔡涛;加州建筑的当代传奇[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曲冰,梅洪元;建筑功能的再认识[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8 张妍;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J];山西建筑;2004年16期

9 吴天;中国“大屋顶”建筑与雕塑交媾艺术[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10 齐康;形[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5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6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8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9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10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谭抒茗;如何重拾建筑文化?[N];广东建设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曾志辉;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吉;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年谱[D];浙江大学;2008年

2 武雯婷;后现代主义景观与微型建筑[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颜菲;湘西少数民族建筑形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维;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现代旅游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方向;建筑双层表皮的空间结构及视觉界面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刘春阳;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丹;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建筑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戚欢月;敦煌荒漠化地区建筑形态的再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9 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潘华;透过窗口看建筑[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3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63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9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