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生双主体理论”的冷思考
本文关键词:对“师生双主体理论”的冷思考
【摘要】:"师生双主体理论"是当今教育理论中的一种非常"热门"的理论,但该理论所包含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却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无论从概念界定抑或理论论证来讲,该理论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对同一个教学过程整体用"‘双’主体理论"来界定,存在逻辑学层面的矛盾性。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主体性 能动性 主动性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叙事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及操作模式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EA13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师生双主体理论”在当今的教育理论探讨中“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上,它有多重含使用非常普遍。但在主体教育理论中,围绕教师和义,主要有以下几种[2]:一是指“实体”,它被理解为事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问题却有一场大的论战。物的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与现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立言;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上)[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晓慧;;艾特玛托夫对现代文明生态危机的文化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田秋华;;基于网络的教学交往有效策略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徐祖胜;;主体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江荔仙;;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90后大学生的诉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邱德雄;姜新生;;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6 邱德雄;姜新生;;走向主体间性教育[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双凤;;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基本特征探析[J];传承;2008年18期
8 王华;樊子牛;;连接主义视阈中Moodle平台辅助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6期
9 靖国平;论我国现行学科知识教学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黎益君;欧阳询;;消解现代自由的悖论——《逃避自由》读后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6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8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建军;基于生存论的教育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廖敏倩;文明向着自然返回[D];宁波大学;2011年
5 张红静;生态视野下的张炜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兴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定位分析及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炎昕;教育即交往[D];西南大学;2012年
8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毛晨熙;教学主体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烈;“以爱育爱”形成办学理念——“双主体育人”办学理念的缘起与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5年11期
2 卢爱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双主体”的运行机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3 姜倩倩;李媛媛;曹慧;;“双主体”、“双导师”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2年11期
4 李烈;;“双主体育人”办学理念的缘起与发展[J];校长阅刊;2006年01期
5 刘诗先;;区别两种不同的“双主体说”[J];语文学习;2008年06期
6 李杨;;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尝试[J];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12期
7 袁新文;;爱心托起明天——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纪实[J];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01期
8 李红涛;;构建“双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共鸣”[J];河南农业;2007年16期
9 南志刚;;基于“师—生双主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宁波大学文史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尹玉珍;张科杰;;基于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双师”能力[J];职业时空;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军;王秀娜;常颖;;“双主体学导并重式”备课改革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2 陈元斌;张淑兰;郑宇;;构建双主体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吴劲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创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洲坝高级中学校长 蒋含丹;双主体 双成功[N];三峡日报;2007年
2 记者 花绍文 王洪岭;榆树林子镇中学“双主体育人”效果佳[N];朝阳日报;2011年
3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校长 王中立;关注双主体 构建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黄成刚;完善基层社区文化俱乐部的探索[N];台州日报;2009年
5 刘硕;实施“双主体”育人[N];湖南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徐德明 实习生 陈曦;了解人、理解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袁新文;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成长[N];光明日报;2000年
8 齐艳波 记者 赵蓓蓓;辽源百所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宪美;职业中学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江华;有效实现课堂教学双主体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雪;初中化学课堂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叶筱斐;“双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91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9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