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7:35
本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设计与研究
【摘要】:当今教育界,多媒体教学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学科教学中。同样,“微课程”这一新型的名词也从中应运而生,现在全球流行的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吸纳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语文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上升,学者们纷纷主张语文教学资源的全利用,不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语文素养,便是知识社会的“贫穷者”。因而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信息化时代下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本文将微课程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具体到与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相结合,探索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模式,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教学矛盾。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古诗文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古诗文微课程实施的内容目标、技术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将古诗文微课程分为基础类微课程和提高类微课程,学生在微课程学习结束后还应该有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这一点我们必须谨记,任何学科的调查与研究都必须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做支撑,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学习者的改进。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古诗文学习现状的分析与微课程意识调查,设计出了在朗诵类、背诵类、默写类、翻译类及赏析类微课程中使用的教学建议和微课程实例。初中古诗文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解决了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课前的朗诵与训练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微课程还调整了课堂古诗文教学活动与过程,很好的利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加强了学生的品读与欣赏,在课后的评价体系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进一步的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其特有的评价方式准确系统的得出结论。 微课程运用到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有很多优势,其自身优势就很明显,教学时间短,教学目标集中,教学效果显著不言而喻,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了联系、互动,有助于古诗文微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微课程在教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程的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合理的运用、精心的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和指导才能使得初中古诗文的教学长远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微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3.3;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内容与价值11
- 1.2.1 研究内容11
- 1.2.2 研究价值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3.1 文献分析法11-12
- 1.3.2 案例分析法12
- 1.3.3 访谈法12
- 1.4 研究综述12-15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国外对于微课程的研究12
- (2)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12-13
- (3)创新点13
- 1.4.2 理论支持13-14
- 1.4.3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5
- 1.5 论文结构15-16
- 2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模式建构16-20
- 2.1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依据16
- 2.2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目标分析16-17
- 2.2.1 初中古诗文微课程的总目标16
- 2.2.2 初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内容目标16-17
- 2.2.3 初中古诗文微课程的技术目标17
- 2.3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分类与模板17-18
- 2.3.1 微课程分类17-18
- 2.3.2 设计模板18
- 2.4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步骤18-19
- 2.5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的评价19-20
- 2.5.1 初中古诗文微课程的评价原则19-20
- 2.5.2 初中古诗文微课程评价的实施20
- 3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设计20-36
- 3.1 学习的现状分析与微课程意识调查20-25
- 3.1.1 教材编写20-21
- 3.1.2 教师的教学及微课程意识21-23
- 3.1.3 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对微课程认识23-25
- 3.2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微课程的教学实践25-36
- 3.2.1 朗读类微课程的教学建议27-29
- 3.2.2 背诵类微课程的教学建议29-31
- 3.2.3 默写类微课程的教学建议31-32
- 3.2.4 翻译类微课程的教学建议32-34
- 3.2.5 赏析类微课程的教学建议34-36
- 4 微课程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36-42
- 4.1 强调课前指导与预习37-39
- 4.1.1 强化了古诗文诵读的训练37-38
- 4.1.2 补充了古诗文背景的介绍38-39
- 4.2 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与过程39-41
- 4.2.1 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自主赏析意识39-40
- 4.2.2 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赏析和理解40-41
- 4.3 完善课后教学评价41-42
- 4.3.1 强化了学习的检测功能41
- 4.3.2 强化了教师对于作业的指导41-42
- 5 古诗文微课程的设计特点42-44
- 5.1 自身优势明显42
- 5.2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42-43
- 5.3 有助于形成性评价的实施43
- 5.4 有利于加强学习者之间交流43
- 5.5 有助于整合学习资源,建立微课程资源库43-44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44-45
- 6.1 研究成果44
- 6.2 研究不足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49-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章泽昂;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6期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5 赖文继;;简论“翻转课堂”的价值[J];广西教育;2012年37期
6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5期
7 秦越霞;;草根专家“微课程”——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J];广西教育;2013年08期
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张曼华,刘卿;注意力品质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王柏勋;论语文课程情趣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99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9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