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由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到具身理论的范式转换
本文关键词:教学媒体:由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到具身理论的范式转换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媒体 技术工具论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预成性 生成性 人性化
【摘要】:为了揭示教学媒体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向,该研究考察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动因,并建立了"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具身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技术工具论的视界中,教学媒体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被动的工具,其作用仅是表示和描述知识,进而对"预成性"教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强化与塑造作用。而在工具实在论看来,教学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被动地表征知识,它似乎变成了有生命的"有机体",进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并最终与"生成性"教学达成了某种默契。具身理论强调"人—技术"共生融合,在此语境下,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要体现"效益"原则,更要走向人性化的发展趋向。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ching medi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cau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echnological instrumentalism-instrumental realism-body theory" is established. Teaching media is an inanimate and passive tool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strumentalism. Its function is only to express and describe knowledge, and then to "preform" teaching has a subtle role in strengthening and shaping, but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rumental realism, the role of teaching media is not only passiv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t seems to have become a living "organism", and the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finally with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reached a certain tacit understanding. Body theory emphasizes the "human-technology" symbiotic fusion, in this context. Modern teaching media should not only embody the principle of benefit, but also develop towards human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MOOC学习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JC88010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MOOC学习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a/2015/01/032)资助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总是在其自身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学媒体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向,必须正确认识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动因。概而言之,教学媒体在技术工具论的流行观念中得以确立,从工具实在论的视界中进行扩张,再走向具身理论观照下的人性化发展,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真微;工具性≠工具论[J];湖南教育;1999年18期
2 尹铁超;邹莹;;语言非工具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苏永奎;保留你最初的印象——我对“教育工具论”的认识兼与洪劬颉老师商榷[J];江苏教育;2004年09期
4 南松;正确看待“工具论”[J];安徽教育;1999年04期
5 张德刚;曹玉龙;;二十世纪初语文“工具论”为何形成“大一统”[J];文学教育(上);2010年11期
6 陈勇;;语文课程“工具论”的辩护与坚守[J];教育学报;2010年06期
7 艾力·阿布拉;;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J];才智;2011年01期
8 王福建;曹玉龙;;论语文“工具论”的理论基点[J];文学教育(上);2011年12期
9 顾之川;;关于语文工具论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杨先武;;“三老”语文教育“工具论”评析[J];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净之;;“历史工具论”的是与不是[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李醒民;简论科学理论的禀性[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贾利辉;海德格尔技术工具论批判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俊杰;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D];山东大学;2009年
3 孙镜园;“工具论”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衡朝阳;瞿秋白“历史的工具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寒柳;十七年人学思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9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39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