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5 09:29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 微课 设计开发 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化资源的海洋里,迎来了“微”时代的到来。例如,提供最新信息的微博,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和各大媒体推荐的微视频等,都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面对微化的资源,本人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学习者特征等基础上,设计出针对高职院校课程的微课资源学习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仔细研读,了解了目前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国家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方案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征等,通过这些现状,针对其中分析研究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微课弥补其中的不足。第二,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着哪些的不足等。具体的问题是,在老师方面,老师的培训更新不上,面对教室上课的众多人数难以实现小班教学等的瓶颈问题;在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氛围差,学生学习容易收到环境的影响,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学习,有些学生具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没法解决等。依据这些问题为微课设计开发做需求分析。第三,结合以上的研究分析,以微信平台和QQ平台两大学生常用平台为案例,进行实践分析。以大学计算机文化课为案例,选择重庆某高职院校的两个班级,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以一定的技术作支撑,制作出有针对性的微课,并进行实践。第四,通过后台数据以及微信等媒体交流软件,跟踪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微课教学资源的相关评价,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反馈数据,再对微信平台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再修改,再运用。如此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以及相关调研数据发现,微课教学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数字化教育领域中的优质教学,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听不懂,课前不会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厌学情绪等,实现老师心目中的小班教学,即课堂的协作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等。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ocean, ushered in the "micro-" era, for example, to provide the latest information Weibo, commonly used social software" WeChat ", and the major media recommended micro-video, and so on. In the face of micro-resources, I will combine the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s, this paper designs a learning system of micro-course resourc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consult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arefully stud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 on, through these status quo. In view of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solutions, that is, micro-lessons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Second, the use of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 combin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pecific problem is that the teachers' training is not up to date. In the fac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bottleneck of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students' learning atmosphere is poor, students' learning is easy to receive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it is easy to give up learning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Some students have serious weariness of learning.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can not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course to do demand analysis. Third,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aking WeChat platform and QQ platform as exampl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of university as a case to choose two classes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Chongqing.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principles, with a certain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to create a targeted micro-lesson, and practice. 4th, through backstage data and WeChat and other media communication software. Track and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evaluation of micro-lesso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ollect feedback data of students' evaluation of micro-lesson teaching by interview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Then the database resources of WeChat platform are modified and reused. So step by step, finally 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discovery. Micro-course teaching provid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th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realizes high-quality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incomprehension in the course of classroom learning. It can not learn and learn in the process of weariness before class, realize the small class teaching in the teacher's mind, that is,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t the same time,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34;G712;TP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S1期

2 柴振荣;供支持应用研究开发用的新结构装置[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9期

3 甘发旺;梁金玲;;浅谈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01期

4 张金珠;;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2期

5 盛小平;田倩;;企业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曾崧;;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17期

7 陈宏伟;徐慧;;云计算在高校中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52期

8 晓强;我国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J];高技术通讯;1997年06期

9 蒋鸿飞;信息技术在核工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0年00期

10 侯丽梅;;校园(移动)一卡通在高等院校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露泉;;生物表面仿生工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杨攀;黄亨建;阳世清;黄辉;;氟塑料在反应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祝建国;余志峰;黑文龙;柴昌信;刘江斌;毛振才;刘光辉;陈港泉;;粉煤灰多元素综合分析测试与应用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如龙;;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周煜斌;;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意法教育应用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6 孙宇;陈金鹰;;移动云计算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明珠;谭放;沃西源;李嘉禄;陈利;吴晓青;焦亚男;;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在卫星发动机支架的应用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8 高梅;王斌;;数据库检查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超英;于国勇;李宝贤;任立会;;10kV配电防火墙在智能配网中的应用研究[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苏艺;汪国锋;赵雪峰;;BIM技术在北京某地铁站建设中应用研究[A];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文集——高水平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决策研究基地 张燕;“决策应用研究”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N];北京日报;2012年

2 高舜礼;旅游应用研究的薄弱与强化[N];中国旅游报;2014年

3 蒋思怡;茶多酚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国内外关注[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4 齐扬;非破坏性成像和微分析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2年

5 王华锋;辅料应用研究有待发力[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李景亮;加强理论应用研究 推动工作创新创优[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嶷 王向荣;我国电生功能水应用研究再上新台阶[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社科 顾生庚;彰显社科优势 推进和谐建设[N];常州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袁华智、陈贺迎  特约记者 徐锋;海军油料应用研究跻身先进行列[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郭继瑞;山西设立开放式气象应用研究基金[N];中国气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加兴;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海洋生物题材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勇;重组竹在椅子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孔凡龙;道教八仙造型再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张靖;微信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婧;童趣风格女装中图案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潘梦千;云南建水紫陶在茶具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婷南;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微课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解芳;东北秧歌中扇花的应用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9 王雪娇;插画在文化创意品牌的广泛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俸玉婷;信息图形设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2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2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