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父母、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模型: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检验

发布时间:2018-01-16 09:17

  本文关键词:父母、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模型: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检验 出处:《心理学探新》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父母依恋 同伴依恋 孤独感


【摘要】:该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重点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职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普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是预测孤独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父母依恋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均得到验证,但模型的适用性因学校类型不同存在差异。
[Abstract]:The study explored the role of peer attach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betwee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 loneliness. Peer attachment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2) in the group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attachment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s' attachment and their loneliness; 3) Peer attach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o predict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in ordinary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and in the mechanism of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loneliness. 3) in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attach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o predict loneliness level,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Both indirect and interactive models were verified, b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s varied with different school types.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SH055)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青少年时期不仅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特殊时期。孤独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情绪适应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初始高发年龄呈现不断提前的趋势(Al-Yagon,2011)。孤独感是个体在实际情况不能满足其对社会网络的需要时(如朋友太少或缺乏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歆;刘聚红;陈旭;;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7期

2 田菲菲;田录梅;;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的3种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3 田录梅;张文新;陈光辉;;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J];心理学报;2014年02期

4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07期

5 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张文新;;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年06期

6 陈强;;家庭功能和生存质量对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影响:普高生与职高生的比较[J];应用心理学;2011年02期

7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8 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黄存云;;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1期

9 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10 侯永梅;胡佩诚;;职业高中学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贤亮;葛鲁嘉;;本土自觉:心理学本土化的边际人格困境及其超越[J];心理学探新;2017年04期

2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2017年05期

3 刘永亮;;大学生生命自觉的道与育[J];教育评论;2017年03期

4 马友乐;;教育的二维本质: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J];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03期

5 赵旭东;;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J];艺术探索;2017年01期

6 杨莉;;引进版心理学图书的重要性分析及优化建议[J];出版广角;2017年01期

7 麻丽娟;;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12期

8 赵旭东;;吉登斯社会理论与中国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12期

9 吕小康;王丛;汪新建;;逻各斯与反逻各斯:中西心理学传统的不同气质及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16年06期

10 赵旭东;;互惠逻辑与“新丝路”的展开——“一带一路”概念引发的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J];探索与争鸣;201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廖倩旖;基于HSK语料库的别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徐望;汉字音、形对留学生写别字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吕乐宁;柬埔寨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迟慧;声旁语音信息对形声字加工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星星;双语者第二语言产生中的语音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赵燕;中亚留学生汉字识别的眼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戍;不同实验任务下东南亚留学生汉字识别中形音义的激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利娜;高频形声字加工中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姜永志;;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3 赵旭东;;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J];思想战线;2014年01期

4 高申春;祁晓杰;;意识范畴的否定和超越与心理学的发展道路——约翰·华生与威廉·詹姆斯的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高申春;刘成刚;;科学心理学的观念及其范畴含义解析[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6 赵旭东;;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丁耘;;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9 解庆福;葛鲁嘉;;历史视域下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究[J];学术探索;2013年03期

10 赵旭东;;中国意识与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世界[J];开放时代;201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永桂;留学生高频汉字识别过程中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D];暨南大学;2009年

2 吴先良;汉字识别的正字法加工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益荣;汉语词汇识别中语音、字形激活效应的眼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玲;儿童和成人汉字识别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景景;韩国和欧美学习者汉字识别中的加工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茄学萍;汉语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机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凌云;中文词汇识别认知过程的脑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芬;谁在动摇我的意志[N];北京科技报;2004年



本文编号:1432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32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