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核心概念体系“原罪论”辩护
本文关键词: 教育学 概念 原罪论 人文主义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概念既是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基本需要,也是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以及如何认识教育学中已有概念问题,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会促逼着人们理性和科学地认识教育学科的人文社会性,而非僵硬的把教育学变得科学化、工程化和技术化。其实,没有非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教育学,也没有非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学。不能以一种“原罪论”推定形式,认定教育学核心概念体系是糟糕的,并以一种形如赫尔巴特式的科学主义的“法度”来度量今天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决不可简单套用某种逻辑规范,教育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教育学主要还是一类主观性学科、价值性学科,是一类人文学科。教育学研究中的结果决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或“好与坏”的术语来衡量,只能用“差别与影响”来概括,这也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独特之处。
[Abstract]:Concept is not only the basic need of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but als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pedagogy theory system, the concept problem in pedagogy research and how to recognize the existing concept problem in pedagogy. It is indeed an unavoidable and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will forc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ity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rationally and scientifically, rather than inflexibly making pedagogy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ization. There is no unscientific humanism pedagogy, and there is no non-humanism science pedagogy. We can not assume that the core concept system of pedagogy is bad in the form of "original sin theory". And to measure the educational discipline system in the form of Herbart's scientism. The pedagogy research must not simply apply some logical norms, education as the obj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a uniform definition. Pedagogy is mainly a kind of subjective discipline and value subject. The results of pedagogy research can not simply be measured by the terms "right and wrong" or "good and bad", but can only be summed up by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This is also the unique point of humanities research.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到底用科学主义的标准去构建教育学科体系,还是用人文主义标准去构建教育学科基石,一直是教育学研究者苦苦追寻与争论的焦点问题。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经费的投入等这些教育研究必须进行科学化,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教学效果硬性地用科学一致性进行度量[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第二章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应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依然面临“学科化”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庞守兴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顶天立地”: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刘慧珍;寻找“教育学文化性格”之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金鑫;《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建造教育学理论大厦基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提供平台:引领教育与社会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燕敏;论教育学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婷;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课程领导[D];山西大学;2015年
5 齐姗;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6 杨明;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在教育学中的统一[D];山西大学;2014年
7 王辉;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佘君君;超越物理主义与实用主义:寻找教育学的哲学之根[D];湖南大学;2016年
9 陆婷;论教育学话语的形成[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2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4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