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关于“快乐学习”的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6 12:23

  本文关键词: “快乐学习” “三究四学” 自由精神 出处:《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快乐学习"主要包括"快乐地学习"和"学习(的)快乐"两层意思。在"快乐地学习"中,快乐是学习的工具,即"乐学",与"厌学"相反,与"苦学"相邻;在"学习(的)快乐"中,快乐是学习追求的目的,即指学生学习需要满足、学习目标实现的内在体验。在我国现实的学生学习活动中,"厌学"多见,"苦学"少见,而"乐学"罕见,学生也较少地获得"学习(的)快乐"。以"厌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不良症候群在校园上空弥漫,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校园中这种学习现状,克服"厌学",扬弃"苦学",倡导"乐学",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意义毋容置疑。而让"要学"、"会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学得好",以及让学生学习活动蕴含自由精神,或将主动、超越和本体(纯粹)的精神特质融入学生学习活动中,是学生克服"厌学",扬弃"苦学",走向"乐学",进而获得"学习(的)快乐"的捷径。
[Abstract]:"Happy learning" mainly includes two meanings: "happy learning" and "learning happiness". In "happy learning", happiness is the tool of learning, which is contrary to "learning weariness". Adjacent to "bitter study"; In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happiness is the goal of learning pursuit, that is, the inter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learning goals. In the actual learning activities of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learning weariness" is common. "hard study" is rare, while "music learning" is rare, and students are less likely to get "learning happiness."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zed by "weariness of learning" permeate the campus.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on campus, to overcome the "weariness of learning", to sublate "hard study", to advocate "happy study", and to enable students to obtain "study happiness".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meaning. Let "want to learn", "learn" as the basis for students to learn, let students "learn well", and let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contain the spirit of freedom, or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ranscendence and Noumenon (pur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hortcut for students to overcome the "weariness of learning", to sublate "hard study", to go to "happy study", and then to obtain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HA130058)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倡导“快乐学习”,古已有之。古希腊教育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以及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均是倡导“快乐学习”的例证。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在我国校园中,学生“厌学”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头悬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爱玲;高洁;;基于在线学习活动的教师研修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10期

2 井上弘;钟锐;;教学中的学习活动[J];全球教育展望;1981年01期

3 吴增芥;兴趣理论及其在学习上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4 胥子成;;学习目标的功能与确立[J];四川教育;1991年01期

5 张雯;浅谈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0期

6 蒋国昌;教育改革与创新学习[J];人民教育;2000年08期

7 顾泠沅,易凌峰;数字时代的学习、工作与娱乐[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6期

8 顾清红,瞿X华;建构、环境及学习团体: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思维[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3期

9 吴春生;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管理;2001年11期

10 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晓辉;雷雳;王薇;;《青少年学习活动沉醉感量表》的编制及验证[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陈艳红;;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4 李建美;;简论周恩来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笛梅;;学习科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叶绍胜;;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的实践[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王桂儒;陈佳丽;;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与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邢朝利;;谈学习型密云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马慧;姚梅林;;服务性学习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戚宏武;;注重心理教育 塑造健康人格——高中生学习压力过重的成因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孝感市高新区 史红霞;让学习不再成为“苦差役”[N];孝感日报;2007年

2 市委副书记、市长 龚武生;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动员会上的讲话[N];永州日报;2006年

3 沈娇;省教育厅决定开展向姚止平学习活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4 ;尼玛在学校掀起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N];那曲报;2009年

5 记者 王冰;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6 黄梅县教研室 梅首文;发挥主体作用是有效学习的关键[N];黄冈日报;2010年

7 山东省青州第六中学 程海霞 张爱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N];学知报;2011年

8 晓文;研究性学习成亮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记者 沈雪梅;深入开展向姚止平学习活动[N];南通日报;2007年

10 胡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N];伊犁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丹;通过学习领导来推动学校改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蔚;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秋丹;论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林;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河北大学;2009年

5 丁霞;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瑕;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学习活动情况统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汤才梅;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武秀萍;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余红斌;学习活动中教师促进者角色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翔;学习型组织在初中学困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5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65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