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论教育技术哲学中的“是”与“做”——基于异质论实践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05 14:29

  本文选题:教育技术哲学 切入点:本体论 出处:《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07期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了教育技术哲学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教育技术哲学的活动范畴与思维路向;随后,文章针对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混沌,对教育技术哲学的"是"与"做"进行了划界;最后,文章构建出"是"与"做"的异质性关系路向。文章依托异质论实践哲学,通过深入探究教育技术哲学中的"是"与"做"及其关系的内在逻辑和路向建构,以期为教育技术哲学作为一门"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转向提供可能。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alyzes the activity category and thinking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d then, aiming at the chao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hilosophy,This paper delimits the "yes" and "doing"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d finally,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heterogene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s" and "do".Based on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heterogene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er logic and dir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 and "do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hilosophy as a practical philosophy to change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涛;李艺;;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J];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2 刘庆昌;;教育工学的范围和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2期

3 徐长福;;何谓异质性?——从定义的指谓分析来看[J];求是学刊;2013年04期

4 张刚要;李建中;;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5 安涛;高欣峰;李远航;;教育技术存在之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李美凤;;教育技术的存在刍议——“何以是”与“何以成其所是”[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7 张铃;;工程哲学: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对象性成果[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9期

8 盛国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5期

9 李世改;李红梅;;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0 杨瑛霞;田爱奎;夏天;张际平;;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子牛;贾巍;王华;;论教育技术哲学中的“是”与“做”——基于异质论实践哲学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07期

2 林世员;;从强化完善既有教育到重构新型教育体系——“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7年03期

3 张传燧;洪志祥;;慕课的技术哲学审思[J];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01期

4 刘庆昌;;教育工学的基本效应[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5 孙震;唐文和;;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6年Z2期

6 宋向姣;;信息技术下教师面临的若干挑战[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12期

7 安涛;李艺;;智慧教育的“器”与“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03期

8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9 王保中;;基于中国教师“经验”构筑教育实践取向的个人教育哲学——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01期

10 郝东方;;教室摄像头的注视现象研究——以萨特的他者理论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凡;李勇;;面向实践的技术知识——人类学视野的技术观[J];哲学研究;2012年11期

2 于春玲;李兆友;;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指向人类自由的技术价值与文化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4期

3 安涛;高欣峰;李远航;;教育技术存在之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4 李美凤;;教育技术的存在刍议——“何以是”与“何以成其所是”[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5 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6 李云飞;;胡塞尔的起源观初探——从现象学还原与先验构造的关系入思[J];现代哲学;2009年03期

7 颜士刚;;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1期

8 李艺;李美凤;;教育中的技术价值论研究过程与方法——兼谈对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9 张祥龙;;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J];世界哲学;2008年03期

10 颜士刚;李艺;;教育领域中科学的技术价值观问题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焕森;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学术地位和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陈昌曙,陈红兵;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第十届技术哲学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召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万长松,陈凡;走向多元化的俄罗斯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肖小云 ,田木;精心结撰的精品力作——评《技术哲学》一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大椿;;关于技术哲学的两个传统[J];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7 万仁松;;两种技术哲学划分的困境与反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8 易显飞;;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进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飞;;技术哲学“发展”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林慧岳;丁雪;;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发展及其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戚本芬;;技术的解释与估价[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5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7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8 陈凡;;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卫华;;杀人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及辩护[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10 夏保华;;重构技术哲学的“学科共识”——德克斯及其《发明哲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晓君 茅炫;关于技术哲学的演进[N];光明日报;2004年

2 何自英;时代呼唤技术哲学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3 段伟文;中国文化脉络中的技术哲学之路[N];光明日报;2009年

4 赵晖;《社会技术哲学》:一部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5年

5 张成岗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Peter Kro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潘恩荣 译;技术哲学:从外在进路到内在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颜伊 实习记者 孙文娟;从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技术哲学之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何立松;也谈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N];学习时报;2005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所有的科学都是具体化于各种技术中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生长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玉东;苏俄STS研究的逻辑进路与学科进路探析[D];东北大学;2013年

2 顾世春;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4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5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6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俊;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3 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丁雪;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云洋;中国技术哲学实践传统的历史研究(20世纪50-90年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于萍;中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翠花;技术哲学:两大传统的对立与融合[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谢卓适;列宁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5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15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