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20:19

  本文选题:流动儿童 切入点:同伴侵害 出处:《心理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longitudinal desig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er aggression and its 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lization among 426 migrant children in grade 4 and 5 in Beij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peer abus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working childr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and the greater the mo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the more problems of peer abuse and internalization.From T1 to T2, peer agg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and peer aggression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depression, but had no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social anxiety.From T2 to T4, the interaction patterns of peer aggression and three kinds of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were identical, that is, social anxiety at T2,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peer invasion of T3, and the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ocial anxiety,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T4.The circulatory effects of loneliness and peer aggression have strong stability in two kinds of mobile children, but in the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and peer aggression,The effect of peer abuse on social anxiety of migrant children in migrant school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oblem of peer abuse and internalization is circular, and the future study of prevention / intervention can focus on reducing the problem of peer abuse or internaliz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to break the vicious circle of both and help them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nstruct virtuous circle, promote their positiv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西马庄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3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资助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倩;郭海英;潘瑾;林丹华;;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3期

2 申继亮;刘霞;赵景欣;师保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1期

3 师保国;王芳;刘霞;康义然;;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11期

4 郭海英;朱婉灵;朱倩;朱茂玲;左培颖;林丹华;;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2期

5 刘俊升;赵燕;;童年中期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关系:一项两年纵向研究[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6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7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3期

8 范兴华;方晓义;刘杨;蔺秀云;袁晓娇;;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2年05期

9 纪林芹;陈亮;徐夫真;赵守盈;张文新;;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J];心理学报;2011年10期

10 刘娟;陈亮;纪林芹;王姝琼;张文新;;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娟;陈沛;;自尊在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与积极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7期

2 李虹;杨瑞东;王希;倪士光;徐继红;;家庭功能与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关系:希望与父母文化持守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4期

3 廖雅琼;叶宝娟;金平;许强;李爱梅;;心理韧性对汉区少数民族预科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4期

4 熊无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英语学习的积极学业情绪研究——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7年07期

5 谭千保;龚琳涵;;流动儿童父母支持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6期

6 傅王倩;唐文君;黄晓磊;谢燕;;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J];基础教育;2017年03期

7 黄旖雯;张晓梅;钟惠婷;林文浩;;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社会认同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流动儿童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8 伏干;;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03期

9 常淑敏;宋育珊;魏亦峰;;外部发展资源与青少年早期幸福感的关系:内部发展资源和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5期

10 杨逸群;陈亮;纪林芹;张文新;;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与青少年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家树;李杰;易嫦娥;邓多林;;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2 赵燕;张翔;杜建政;郑雪;;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抑郁及孤独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和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3 张莉;王乾宇;赵景欣;;养育者支持、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4 王芳;师保国;;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自尊对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动态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周永红;吕催芳;徐凡皓;;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10期

6 邓小晴;师保国;;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自尊:社会支持与流动时间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8期

7 谭千保;陈利君;占友龙;;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赵景欣;刘霞;李悦;;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4期

9 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年07期

10 师保国;邓小晴;刘霞;;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1723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23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