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因为与外群体接触较少,对外群体不了解,不熟悉,没有归属感而导致对外群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尤其是对于像同性恋群体这样长期被污名化的群体,偏见更有甚之。想象接触作为实际接触的拓展和补充,以心理模拟与外群体成员互动为基础,不需要个体间的面对面接触,只需想象在特定的场景中与外群体成员积极互动即可。多项研究表明,想象接触能够产生与直接接触相似的效果,使得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更积极、接纳。尤其在和外群体直接接触较为困难的情境下,想象接触更能体现其优势。本研究旨在探究进行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不同性别想象对象的想象接触、不同想象频率的想象接触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差异。由此得出,如何设计想象接触范式能够达到最好的干预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一是采用传统的想象接触模式进行研究,使用SC-IAT方法,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使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考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并采用想象接触减少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消极态度。研究二、三、四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改善了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研究二采用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研究三采用不同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研究四采用不同频率、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进行想象接触与想象风景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有显著差异,进行想象积极接触后,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更加积极,但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没有改变;(2)不同程度与同性恋的接触经验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差异显著,接触程度深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更积极,而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没有影响;(3)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影响差异显著,越精细的想象接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更积极,对外显态度没有影响;(4)不同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影响差异显著,对女同性恋进行想象积极接触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更积极,对外显态度没有影响;(5)不同频率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影响差异显著,想象接触两次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更积极,对外显态度没有影响;(6)焦虑状态在不同频率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
1.2 想象接触理论及相关研究
1.3 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思路
2.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实验准备
3.1 内隐态度实验材料的评定
3.2 内隐态度程序的编写
3.3 想象接触程序的编写
第四章 研究一: 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4.1 实验设想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研究二: 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对同性态度的影响
5.1 实验设想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三: 不同性别对象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6.1 实验设想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研究四: 不同频率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7.1 实验设想
7.2 实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总讨论
8.1 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8.2 精细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8.3 不同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8.4 不同频率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第九章 总结论
第十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10.1 创新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彬;;近年来国内外内隐态度研究热点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2 杨海波;李梦丽;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8年01期
3 徐莹;张庆林;;不同原因吸烟者的内隐态度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任娜;佐斌;汪国驹;侯飞翔;;美德情境下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5 李德忠,于广涛;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杨烨;滕飞;;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差异及性别分离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7 张婉莉;钱国英;;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杜晓燕;;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态度测量及其方法学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9 徐伟庆;贾林祥;;内隐视野下态度和行为关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李梦丽;杨海波;白学军;;不同年级学困生与学优生数学学习内隐态度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旭辰;公众对他国内隐态度的激活与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国华;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和内隐态度:想象接触的干预作用[D];广州大学;2017年
2 林佳丽;内隐态度是一种独立于外显态度的有效预测工具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耿颖;内隐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勇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中职教育内隐态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引;情绪对内隐学业态度与外显学业态度及其联结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钱淼;幼儿友好型内隐联想测验的建构及幼儿种族态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马骏明;情绪性自传体记忆对个体囤积行为及其内隐态度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沈倩;内隐态度的改变[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胡东;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笑;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从事老年相关职业的意向及二者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1767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6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