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
本文选题:课程知识 + 文化性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1期
【摘要】:课程知识之所以具有教化功能,不仅仅因为其科学性,同时也在于其属人的文化性。在科学主义知识论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课程知识注重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忽视了对文化性的理解,使知识教学日渐演变成为一种知识传递。课程知识中的文化疏离在教学中表现为文化漠视、文化装点、文化锁定三种类型。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课程知识的文化融合在教学中的实现,需要确认师生的文化主体身份,提升其文化主体意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要素,促进潜在文化的"动姿化";倡导文化回应性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Abstract]:Curriculum knowledge has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nature, but also because it belongs to human culture.Under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scientism knowledge theory, modern curriculum knowledge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negl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makes the knowledge teaching become a kind of knowledge transfer day by day.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ultural alienation in curriculum knowledge: cultural indifference, cultural decoration and cultural lock.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natur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is the premis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which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ident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cultural subject, to enhanc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subject, to excavate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promote the "dynamic posture" of potential culture, and to advocate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responsiveness.To promote the deep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科基地“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EDU040516A01)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双语教师的文化理解对新疆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6XMZ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建华;课程知识改革的一种思路——走向课程知识多样化的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9期
2 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李召存;;论两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4 牛红玲;;事实或实践:两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5 郑先俐;;教师课程知识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11期
6 肖川;曹广祥;;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7 常仁;;课程知识的特征[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06期
8 郑先俐;;教师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赵婧;;“课程知识观变革”之检视[J];教育导刊;2009年03期
10 李淑琼;刘家访;;教师课程知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王慧笔;;网络课程知识太极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王慧笔;;网络课程知识太极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史卫东;;建议将珠心算纳入数学课改的几点看法[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廷凯;期待课程知识多种多样[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3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6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兴;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飞;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知识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小丽;论批判教育学的课程知识选择[D];山西大学;2015年
5 杨白雪;人与课程知识的互动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邝孔秀;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国刚;课程知识观之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先俐;专业场景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彦;试论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72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7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