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新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以《教育官报》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清末 + 教育新政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1901年,清政府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挽救日益衰落的统治,开始实行"新政",教育"新政"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至光宣之际进入高潮,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且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围绕教育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但透过这一时期各省的《教育官报》,可以发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背后,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政府管理缺失;乡民抵制新学,官员敷衍塞责;新式师资缺乏,学堂生源不足;教育内容滞后,学堂环境恶劣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导致清末教育"新政"陷入困境的原因:一是教育宗旨错位,办学者观念僵化;二是办学责任不明,素养参差不齐;三是民众对新教育认同度低,因废科举产生的文化归属感缺失;四是地方乡绅、"恶棍"把持学款,导致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尽管清末教育"新政"相对清末其他方面的改革最有成效,但也昭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Abstract]:In 1901,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 crisis and save the declining rule,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implement the "New deal",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New dea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reached a climax at the time of light and propaganda, and not only abolish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Moreover, a large number of new schools have been set up, and a series of effective reform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round education. However,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ficials' newspaper" published in various provinces during this period, we can find that behind this vigorous educational reform,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and lack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villagers boycott new schools, officials perfunctory, and new types of teachers are lacking. The shortage of students, the lagged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poor schoo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New deal" of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misalign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inflexibility of th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second, the unclear responsibility for running a school, the uneven quality, and the third, the low degree of people's recogni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 Fourth, the local squire and villain control the school funds, resulting in a serious lack of education funds. Although the "New deal" of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the most effective compared with other aspect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also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as not smooth sailing.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日报特别书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晚清《教育官报》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12YA880038)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来,车宝英;中国教育近代化简论[J];教育探索;2001年04期
2 刘正伟;论江苏教育近代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02期
3 黄江华;;严修与贵州教育近代化[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林新军;林新敏;;论孙中山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贡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彬;留学生和浙江教育近代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陈天涯;蔡元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思考与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01期
7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陈丕忠;旅大教育近代化的历史回顾——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关东州”中国人教育为中心[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9 施扣柱;沿江城市教育近代化的发生机制与社会背景[J];史林;2002年01期
10 陈蕴茜;沈熙;;清末民初士绅与江南乡镇教育近代化[J];史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正伟;;论江苏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刘少雪;;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的历史延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江嵩;于洪波;;试论日本前近代的闭关锁国与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陈杏年;;试论孙中山的教育近代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崔运武;;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李协京;;试析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犀泽;让乡土教育走得更稳健[N];镇江日报;2008年
2 ;1904-2004,现代教育,,激荡百年[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闫广芬(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商人兴学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伍春辉;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军;抗战前十年湖北县级教育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柏强;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近代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阿如娜;明治fB代の女子教育が第中国の近代女子教育の成立に与えた影
本文编号:1932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93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