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本文选题:叶圣陶 + 教是为了不教 ; 参考:《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03期
【摘要】:历史地从其起源和发展过程深入考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就会发现:这一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叶圣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改革探索中深刻萌发;在"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叶圣陶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中坚实奠基;在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对传统教育包括凯洛夫模式的反思批判和对教育教学改革及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经验的总结概括中明确确立;在新时期叶圣陶面对当代世界变革发展和人的变化发展提出的教育改革观点与主张中创新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和叶圣陶一生的教育实践,其科学内涵和文化意蕴不断丰富、深厚,其阐述概括和气象境界愈加精辟、高远,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独创风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it will be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eaching is for no teaching" will germinate deepl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Ye Shengtao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On the ev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Ye Shengtao,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e Shengtao clearly established his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Kailov model, and the summary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cient excellent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new era, Ye Shengtao has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viewpoints and ideas in the face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 Teaching is for the sake of not teaching "education thought, go through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Ye Shengtao life of education practice,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continuously rich, profound, its elaboration generalizes and weather realm more incisive, high far, Finally, it becomes a modern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al style.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
【分类号】:G40-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祖文;转变教育思想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01期
2 俞启义;影响当前我国教育思想的几个重要因素[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李本义;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0年06期
4 朱世英;瞿秋白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端正教育思想 推进素质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年01期
6 辛云国;超前教育思想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刘建中;全面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J];统计教育;2000年01期
8 宿茹萍;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哲学方法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蔡棋瑞;中国呼唤教育家——学习于北辰教育思想笔记之二[J];职大学报;2000年01期
10 吕戎;毛泽东建国前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民;;李大钊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兰馨;;孙中山教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剑萍;;论唐文治的人才观及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定仁;;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郭法琦;;论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理性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7 黄家庆;;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法与现实思考[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敢峰;;要实现教育思想的时代超越(提纲)——再谈“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9 马元良;;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昭示——兼论孔、孟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试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的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冲锋;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画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上海市文史馆研究员 张人凤;教育思想有待深入研究[N];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陈木兰;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复燃烧的能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孙肇伦;王国维的人文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研讨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敏勤;发展中的蔡林森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赵明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校长教育思想的力与美[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学习徐特立教育思想创建高水平理工大学[N];学习时报;2011年
9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如春雨般润泽每一个角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张米云;中美教育思想与模式导向比较[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晓;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2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顾玉军;明清时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莹;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运昌;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莹;蝶样美业:一份关于名校长的研究报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颢;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国正;恽代英教育思想及其哲学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莹莹;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表现及特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彭潮;李贽教育思想管窥[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丽蓉;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婷;黄遵宪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王笑;民国时期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刘晓楠;下田歌子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周志桓;重塑人的身心秩序—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解读[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6年
10 李佳秀;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45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94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