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08-05 16:12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及随年代变化趋势。方法方便抽取某高校2009—2015级大学新生21 503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个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2013级和2014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2013级:χ~2=5.20,P0.05;2014级:χ~2=4.83,P0.05)。(2)7个年级在恐怖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9—2014级,在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差异无明显规律。(3)7个年级大学新生躯体化因子得分从2014级开始有所回升,独生子女回升更为明显。结论 7个年级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2013级以后,躯体化症状有所严重,需持续关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mental health level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in college freshmen. Methods 21,503 freshmen in 2009-2015 were selected conveniently and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7 freshmen was analyz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Result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etween the only child and the non-only child in grade 2013 and 2014 (grade 2013: 蠂 2 5.20 P0.05: P 0.05: 蠂 2 4.83). (2). The scores of the non-only child in the seven grad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nly chil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2009-2014.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sychosis and other factors, the scores of non-only childre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nly childre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factors. (3) th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factors of freshmen in seven grades began to rise from grade 2014. The recovery of only children is even more pronounced.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freshmen in 7 grades of one-child colleg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non-one-child college freshmen in 2013. The somatization symptoms are serious 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皖南医学院;
【基金】: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96) 2015年度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JD201507)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驷,张育麟,张志军,沈心芳,王莉,杨丽达,王克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01期

2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3 黄琳;文东茅;;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业状况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4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5 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6 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7 杨涵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佘丹丹;宋少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4期

9 王晓焘;;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东风;郜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宇翠;何兴润;;118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体格发育及学习成绩分析初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陈修哲;林秀萍;马义泽;;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万传文;范存仁;林国彬;;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及性别差异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董巍;江勇;李焰;鲍立铣;孙佳宏;;大学生自我动机的特点及其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陶慧杰;;初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8 王民洁;陈一心;傅俊俐;曾文星;陶国泰;邱景华;;个性发展:——南京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8年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牛勤;姚本先;;家庭中的子女排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陈玲玲;伍新春;刘畅;邢学玮;;我国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健生;“轮庄”过年渐走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乐;开心,并苦恼着[N];文汇报;2011年

3 记者 冯立中;独生子女抑郁发生率低于非独生子女[N];健康报;2013年

4 李欣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王庆环;《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张敏强;大学生:竞争压力>学习压力[N];广州日报;2005年

7 中青;青少年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扬;点击家政新概念[N];新华日报;2004年

9 王欣;青少年消费新主张[N];广西政法报;2003年

10 陈青;2009年人口出生数将翻番[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双艳;大学生调节定向心理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果胜男;成年人的怀旧心理及与归属感、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雷;不同类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李丹;高职生学业成绩归因与人际关系归因风格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顾佳莹;“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5 曾美瑛;澳门初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于茂林;大学生金钱态度、择业取向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恒;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晓静;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其行为应对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晶彤;大学生乐观、应对效能与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66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166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