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大学生对中外品牌认可程度的内隐态度偏差

发布时间:2018-09-07 20:30
【摘要】:目的:来源国效应指因品牌的来源国不同,人们对不同品牌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国内外品牌的内隐认可程度,以验证来源国效应的存在。方法:基于内隐社会认知和来源国效应的理论,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方法对50名大学生进行行为学测试。结果:被试对"外国品牌与积极态度"和"中国品牌与消极态度"组合的反应时要显著快于"中国品牌与积极态度"和"外国品牌与消极态度"组合的反应时(P0.001),存在显著的IAT效应。结论:大学生人群存在非意识觉察的外国品牌与积极态度联系更为紧密,本国品牌与消极态度联系更为紧密的现象,即在内隐消费态度上存在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偏差。
[Abstract]:Objective: country of origin effect refers to people's different recogni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brand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ountries of orig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recogni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rands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rce country effect.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nd country of origin effect, 50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Results: the responses to the combination of "foreign brand and positive attitude" and "Chinese brand and negative attitude" were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ose of "Chinese brand and positive attitude" and "foreign brand and negative attitude" (P0.00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AT effect. Conclusion: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the non-conscious foreign brand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attitude, and the local brand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gative attitude, that is, there is a deviation of brand origin effect in implicit consumption attitud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3YJA190015)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557)资助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滨海;黄真真;;内隐联想测验概述[J];考试周刊;2007年24期

2 杨海波;李梦丽;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8年01期

3 武萌;陈洪岩;李翔宇;;小学生对于欺负行为的内隐态度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孙俊芳;杨伊生;;中专生对自我的内隐态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年29期

5 邓晨曦;;高职学生吸烟内隐态度及戒除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10期

6 孙俊芳;;中专生对自我的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李龙辉;;大学生内隐贫富态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5期

8 魏华;张丛丽;周宗奎;金琼;田媛;;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9 吴微;陶嵘;陈婷婷;白汉平;;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10 李龙辉;;大学生内隐双性化态度的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伟娜;;泛性化对青年男性对青年女性内隐态度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武萌;张改叶;;小学生对待欺负/被欺负问题的内隐态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甘怡群;郑威;温瑶;;未来取向应对、内隐态度与大学生入学适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文;毛晶晶;张姿;;青少年浪漫关系倾向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程慧芳;连榕;;闽、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赵松;苏虹;;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的IAT内隐态度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彭杜宏;王秀丽;;大学生内隐合作态度与外显合作态度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引;情绪对内隐学业态度与外显学业态度及其联结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东;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笑;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从事老年相关职业的意向及二者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4 陈景红;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武萌;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内隐态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雯婷;高中生对规范类校园标语的内隐态度及教育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梁婷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沈宁;大学生网络游戏内隐态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潇;城、乡大学生的群体偏爱及其与内隐自卑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张倩;研究生对择偶方式的态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29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229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